[发明专利]振动发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28217.4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1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跃光;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H04R9/02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李娜娟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发声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振动发声装置,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和收容于所述外壳内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所述外壳的一个侧面设有出声孔,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音圈和用于连接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的音圈骨架,所述音圈为扁平结构,所述音圈所在平面与所述振膜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磁路系统包括磁铁,所述磁铁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音圈所在的平面相平行;所述振动发声装置还包括质量块和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将所述质量块和所述磁铁悬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弹性支撑件为环形结构,所述质量块和所述磁铁位于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内侧,所述弹性支撑件相对的两侧边与所述磁铁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另两侧边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振动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发声装置是一种多功能声学器件,其除了具有普通扬声器的振动发声功能外,还具有振动马达的功能。振动发声装置结合了原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两大重要部件(扬声器、振动马达)的功能,不仅简化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装配工艺,同时还有效的节省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降低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故同时具有发声和振动功能的振动发声装置在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振动发声装置均包括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及与振膜结合为一体的筒状音圈;磁路系统包括磁铁和磁间隙,筒状音圈设置于磁间隙内。振动发声装置工作时,筒状音圈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振动,从而带动振膜在竖直方向振动发声,磁路系统受到反作用力,在竖直方向上产生共振,从而实现发声和振动的功能。由于筒状音圈占用的空间较大,同时需要磁路系统为其预留出磁间隙,且还需要在垂直方向为其留出振动空间,从而导致现有的振动发声装置的厚度均较大,无法满足便携式电子设备薄型化、微型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又由于磁间隙的存在,使得磁铁的体积较小,从而使得磁场强度较小,音圈在磁场中受到的洛伦兹力较小,进而导致振动发声装置的声学灵敏度较低,振感也较弱,整体性能较差,很难满足人们对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且现有的振动发声装置结构复杂,装配难度较大,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振动发声装置,此振动发声装置厚度小,性能好,且装配简单,生产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振动发声装置,包括外壳和收容于所述外壳内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所述外壳的一个侧面设有出声孔,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音圈和用于连接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的音圈骨架,所述振膜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出声孔所在的侧面相平行;所述音圈为扁平结构,所述音圈所在平面与所述振膜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磁路系统包括磁铁,所述磁铁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音圈所在的平面相平行;所述振动发声装置还包括质量块和弹性支撑件,所述磁铁与所述质量块固定为一体,所述弹性支撑件将所述质量块和所述磁铁悬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弹性支撑件为环形结构,所述质量块和所述磁铁位于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内侧,所述弹性支撑件相对的两侧边与所述磁铁固定连接,该两侧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质量块和所述磁铁的振动方向相垂直,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另两侧边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磁铁固定连接的部位位于该两侧边的中心位置,该两侧边中心位置的间距小于其两端的间距。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相邻的两侧边之间圆弧过渡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磁铁固定连接的两侧边的中心位置之间设有一托板,所述托板的两端分别与该两侧边的下边缘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由两条结构相同的弹片构成,两条所述弹片对称设置,并通过所述托板连接为一体;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外形近似为两个扣合在一起的M。
其中,所述质量块的下侧对应所述托板的位置设有一定位槽,所述托板卡在所述定位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82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