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桐树皮号及其制作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26003.3 | 申请日: | 2015-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613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 发明(设计)人: | 邱行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行信 |
| 主分类号: | G10D7/10 | 分类号: | G10D7/10;G10D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21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桶 树皮 及其 制作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桐树皮号,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号嘴(1)纳置在一个用新鲜油桐树皮制作的扩音号筒(3)上,其中,该号嘴(1)内置有一个用于调节音量的硬木塞(2),该硬木塞(2)由硬木条削制,该号筒(3)的口沿上插有两枚用于固定号筒(3)的插销(4)。本发明的制作工艺是:该号嘴(1)是由竹管与内置在竹管内的硬木塞(2)做成,该号嘴(1)经水煮过后不会霉变、不会虫蛀和不会干裂;该号筒(3)经生桐油反复浸泡和晾干之后,起到持久耐用、不易干缩的作用。本发明具有防霉、防蛀和防干缩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乐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桐树皮号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现在流行和传承的乐器种类很多,它们的前身大部分是从民间乐器中挖掘而来的,如葫芦丝、埙之类。在我们温州民间也有一种乐器叫油桐树皮号。它是过去山民就地取材,用木棍在直径为0.8-1.0cm的油桐树枝上轻轻拍到,然后切断,套取下来,并削去一端的表皮就做成一个号嘴,另用刀子在直径为4-6cm的油桐树枝上以逆时针方向绕着树枝割下一条呈螺旋状的树皮,然后把所取下来的油桐树皮绕在号嘴上,由小到大,呈喇叭形状绕上去,再以竹签插固油桐树皮的“喇叭口”,就成为一把传统的油桐树皮号子。它具有声音悠扬绵长的特点,跟过去卖猪肉师傅用水牛角当号子一样,是山民用来狩猎、放牧和驱赶野兽的一种乐器,但是它没有水牛角号子那样经久耐用,因为它为新鲜的油桐树皮制作的,所以存在干缩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供的是一种油桐树皮号及其制作工艺,为了解决新鲜油桐树皮易干缩的缺点,使之达到不变形和持久耐用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桐树皮号,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号嘴1纳置在一个用新鲜油桐树皮制作的扩音号筒3上,其中,该号嘴1内置有一个用于调节音量的硬木塞2,该硬木塞2由硬木条削制,该号筒3的口沿上插有两枚用于固定号筒3的插销4。
所述的一种油桐树皮号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作步骤:
(1)取一段长为2.5cm、直径为1cm的竹管做号嘴1,同时取一段长为2cm、直径与竹管内径相当的硬木条,并在硬木条上削出一道用于调节音量的切面后再来作硬木塞2,然后把硬木塞2内置在竹管内就成为一个号嘴1;
(2)用刀子在直径为4-6cm的油桐树枝上以逆时针方向绕着树枝割下一道呈螺旋状的树皮,然后把所取下来的油桐树皮绕在号嘴1上,由小到大,呈喇叭形状绕上去就成一个油桐树皮号筒3,再用两枚插销4来固定住号筒3的喇叭口沿,就完成一把传统的新鲜的油桐树皮号子了;
(3)又把步骤(2)所做的号嘴1与号筒3分开,然后把号嘴1放入沸水内煮5分钟后捞出晾干;另把号筒3置阴凉处风干5-8小时,然后把号筒3置入生桐油内浸泡10分钟后又取出来以喇叭口朝下的方向挂在通风处晾干,一天后又置入生桐油内浸泡10分钟,再一次取出来晾干,依上方法反复浸泡和晾干5-7次,就制作一个持久耐用、不易干缩的油桐树皮号筒3了;
(4)最后把水煮过的号嘴1插置在用生桐油浸泡过的油桐树皮号筒3上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上述方案和制作工艺可知,号嘴1经水煮过后不会霉变、不会蛀虫和不会干裂,但不泡油漆,如果泡了油漆或生桐油后就会影响其发音效果;油桐树皮号筒3本为新鲜树皮制作,因它含有一定的水份,如果自然晾晒就会干缩,所以就选择在通风处风干5-8个小时,使之表皮微干、内层稍带水份的情况下来浸入生桐油中,这样的目的是有利于吸收生桐油,并使之吸收生桐油后有利于保护树皮内层的水份不再脱离,依此5-7次后,生桐油就在油桐树皮上形成一层持久的保护层,同时加固了其螺旋形结构和使整个号筒3油漆为一个密封的喇叭筒结构。可见,本发明中的生桐油漆层不但保护了号筒3内的水份蒸发,大大地延长了其使用期限,而且,本发明具有防霉、防蛀和防干缩的优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行信,未经邱行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60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