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驱动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24542.3 | 申请日: | 2015-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2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相新;韦学中;申焱华;徐涛;王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7/00 | 分类号: | B60K7/00;H02K7/116;H02K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之大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5 | 代理人: | 朱晓蕾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耦合 动力调节组件 电驱动轮 辅助电机 源动力 主电机 传递 传动组件 传统设计方式 运行可靠性 磁流变液 动力调节 高传动比 组件包括 耦合动力 单电机 多电机 组连接 产热 传动 减小 增扭 匹配 减速 输出 转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驱动轮系统,包括:源动力组件、动力调节组件和动力耦合传动组件;其中,源动力组件包括主电机组和辅助电机,所述辅助电机连接所述动力调节组件,所述动力调节组件连接所述动力耦合组件,所述主电机组连接所述动力耦合组件;所述源动力组件,用于产生动力并传递;所述动力调节组件,用于通过磁流变液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换对所述辅助电机传递的动力调节至与主电机的动力相匹配,并传递给所述动力耦合传动组件;所述动力耦合组件,用于将传递的动力减速增扭后输出。本发明提供的电驱动轮系统,改变传统设计方式,以多电机提供耦合动力代替单电机高传动比传动,减小机械产热,提高运行可靠性,并有效改善电驱动轮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驱动轮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多动力源、动力耦合输出且动力大小可调的电驱动轮组件。
背景技术
电驱动轮是一种由电力驱动轮边电机,轮边电机产生机械动力经由减速机构减速增扭后直接驱动车轮的技术,与传统的动力传递系统相比具有结构紧凑、机动性高等特点。
一般的电驱动轮结构设计采用单电机固定传动比方式,其通过增加行星齿轮级数,增大减速机构的传动比提高电动轮的驱动转矩。而以这种方式设计的电驱动轮在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具体可总结为两点,
其一:单电机固定传动比的设计方式中驱动电机的工作点不可调,为满足整车行驶工况动力性要求而匹配的驱动电机的大部分工作点效率较低,且当电机出现故障时,电驱动轮无法正常工作;
其二:增加行星齿轮级数增大了机械部件安装空间,牺牲了电驱动轮转矩密度,集成性较低,且传动过程中机械损耗较大,产热量较高,不利于提高电动轮式车辆经济性。
在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210035332.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客车用双电机输入轮边减速器,其采用双电机对称布置,解决车轮轴单边受力问题,使车轮轴运行平稳;利用双电机输入动力大的特点,解决单电机动力较小时,引起的锥齿轮模数较大的问题。但此种轮边减速器的设计,仅适用于转矩密度要求较小,布置空间不受限制的大型客车类车辆中。且其电机未根据总体结构形式进行分布布置,减速器动力来自于双电机动力合成后的同一动力输入轴,布置形式无异于单电机固定传动比的电驱动轮。当将其应用于电驱动轮减速机构时,不能满足电驱动轮对经济性的要求。
申请号为201410177812.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驱动两挡双级轮边减速器,其利用液压油与活塞式离合器改变高速级行星齿轮排传动比,实现了减速器的两挡传动。但此种双挡位轮边减速器,未改变传统的轮边减速器设计方法,其输出转矩大小取决于单电机动力输入与行星齿轮排级数,总体转矩密度较小,机械啮合次数较多,产热较高,且液压换挡方式容易出现液压油泄露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驱动轮系统,以解决传统电驱动轮结构中转矩密度小、产热量高、经济性差、可靠性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驱动轮系统,包括:源动力组件、动力调节组件和动力耦合传动组件;其中,源动力组件包括主电机组和辅助电机,所述辅助电机连接所述动力调节组件,所述动力调节组件连接所述动力耦合组件,所述主电机组连接所述动力耦合组件;
所述源动力组件,用于产生动力并传递;所述动力调节组件,用于通过磁流变液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换对所述辅助电机传递的动力调节至与主电机的动力相匹配,并传递给所述动力耦合传动组件;所述动力耦合组件,用于将传递的动力减速增扭后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45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电动式前格栅进气板装置
- 下一篇:制动自发电油电混合动力节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