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24224.7 | 申请日: | 2015-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79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 发明(设计)人: | 杨槐;贺泽民;苑晓;王茜;赵玉真;李辰悦;邹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K9/00 | 分类号: | C09K9/00;G02F1/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王宇杨;陈琳琳 |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纳米粒子 电致变色材料 银纳米粒子 电解质 离子液体 金属银 表面带有正电荷 离子液体电解质 电致变色性能 金属混合 金属纳米 纳米粒子 器件领域 保护剂 创新性 潜在的 稳定剂 点色 电致 制备 | ||
1.一种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电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的组成包括:0.01wt%~1wt%的金属纳米粒子和80wt%~99wt%的离子液体电解质;所述金属纳米粒子为100wt%金属纳米银,或者10wt%~90wt%金属银与其它金属混合的纳米粒子;其中,所述其它金属为金、铁、钴、镍、钌、铑、钯、铱和铂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液体电解质为1-甲基-3-(2-羟乙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四丁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还包括0.1wt%~10wt%的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为单体为紫外光活性的聚合物、玻璃微球、金属盐、无机纳米粒子、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导电石墨中的一种;
其中,所述聚合物的单体为1,4-双(4-(6’-丙烯氧基己氧基)苯甲酰氧基)-2-甲苯或者4-(6-丙烯酰氧基)己基苯甲酸-4’肉桂酸甲酯基苯酚酯;所述金属盐为醋酸银、硝酸银、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无机纳米粒子为硫化锌、氧化铜、氯化铜、碳酸钡、硫酸钡和硫化镉中的一种或几种。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金属纳米银前体,或者金属纳米银前体与其它金属纳米粒子前体的混合物与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电解质混合,并在搅拌条件下真空除去溶液中的有机溶剂;其中,有机溶剂的添加量为离子液体电解质体积的5-10倍;其中,所述金属纳米银前体为氧化银、硝酸银和醋酸银中的一种,所述其它金属纳米粒子前体为其它金属的氧化物、硝酸盐和醋酸盐中的一种;
2)向步骤1)中除去有机溶剂的离子液体中通入氢气,将金属纳米银前体,或者金属纳米银前体与其它金属纳米粒子前体的混合物还原为金属银纳米粒子,或者金属银与其它金属混合的纳米粒子,制得电致变色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有机溶剂为丙酮、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还原后还加入0.1wt%~10wt%的添加剂,制得电致变色材料;所述添加剂为单体为紫外光活性的聚合物、玻璃微球、金属盐、无机纳米粒子、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导电石墨中的一种;
其中,所述聚合物的单体为1,4-双(4-(6’-丙烯氧基己氧基)苯甲酰氧基)-2-甲苯或者4-(6-丙烯酰氧基)己基苯甲酸-4’肉桂酸甲酯基苯酚酯;所述金属盐为醋酸银、硝酸银、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无机纳米粒子为硫化锌、氧化铜、氯化铜、碳酸钡、硫酸钡和硫化镉中的一种或几种。
7.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还包括0.1wt%~10wt%的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为单体为紫外光活性的聚合物、玻璃微球、金属盐、无机纳米粒子、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导电石墨中的一种;
其中,所述聚合物的单体为1,4-双(4-(6’-丙烯氧基己氧基)苯甲酰氧基)-2-甲苯或者4-(6-丙烯酰氧基)己基苯甲酸-4’肉桂酸甲酯基苯酚酯;所述金属盐为醋酸银、硝酸银、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无机纳米粒子为硫化锌、氧化铜、氯化铜、碳酸钡、硫酸钡和硫化镉中的一种或几种。
9.一种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电致变色材料注入由两透明电极作为极板的夹层中,密封后制得电致变色器件;
其中,所述透明电极为由透明基材和镀在其表面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所述的透明基材选自无机玻璃、有机玻璃和透明薄膜中的一种;所述透明导电材料选自掺杂的氧化锡、掺杂的氧化铟或掺杂的氧化锌中的一种;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中两透明电极之间的距离由间隔垫的厚度来控制,间隔垫选自不导电的高分子薄膜或玻璃微珠,所述不导电的高分子薄膜为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中的一种;所述间隔垫厚度为10-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422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控装置和控制方法
- 下一篇:大口径光学元件干涉机械自动化检测辅助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