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9705.9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23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吕立夏;徐国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5/071 | 分类号: | C12N5/071;C12N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网膜 色素 上皮细胞 上皮 间充质 转换 模型 及其 应用 | ||
1.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模型用于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换的分子机制及寻找上皮-间充质转换的干预靶向;
所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将ARPE-19细胞用胰酶消化后,再转入无血清含N2和非必需氨基酸的DMEM-F12培养基中,并在陪替氏培养皿中培养;
所述应用为:先在细胞皿中将pSTAT3-TA-luc报告基因的质粒用lipofectaminer 2000转染到ARPE-19中,48小时后将细胞转入无血清含N2和非必需氨基酸的DMEM-F12培养基中在细菌皿中培养,分别于12h、24h、36h、48h、72h后收集细胞样本,蛋白裂解后常规BCA蛋白定量,并用Luciferase检测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表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2在DMEM-F12培养基中含量为1wt.%,所述的非必需氨基酸在DMEM-F12培养基中含量为1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必需氨基酸为市售的含有12种非必需氨基酸的标准添加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培养皿中,所述的ARPE-19细胞的密度为0.5×107~1×107cells/培养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培养设定时间后收集细胞样本或溶于trizol中,通过显微照相、基因芯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或ELISA实验方法证实ARPE-19确实经历了上皮-间充质转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换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模型用于研究mir-24对ARPE-19发生上皮-间充质转换时的抑制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970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