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杨素在制备抗微小隐孢子虫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12866.5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55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向蓉;李娟;孙铭飞;林栩慧;吕敏娜;廖申权;戚南山;吴彩艳;吴丹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352 | 分类号: | A61K31/352;A61P33/02;A23K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4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杨 制备 微小 孢子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化合物的新应用,特别涉及白杨素在制备抗微小隐孢子虫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呈世界性分布。感染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为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性致病原虫。严重感染者,小肠绒毛表面可出现凹陷、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腹泻。
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本虫后,常表自限性腹泻,粪便呈水样,量大,可有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厌食、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疾病的发作多为渐进性,但腹泻的程度往往更为严重,粪便量可达5-10L。如果患者的免疫缺陷状况得不到纠正,感染便不能够清除。腹泻可长期甚或终生持续下去。继而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甚至出现肠道外组织器官,如肺脏和胆道系统感染。隐孢子虫是艾滋病人合并肠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感染后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有效药物。文献报道大蒜素、巴龙霉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白杨素(化学名为:5,7-二羟黄酮,5,7-dihydroxy-2-phenyl-4H-chromen-4-one),该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15H10O4,分子量254,CAS登录号:480-40-0,其化学结构如式下所示:
。
白杨素是存在于紫葳科植物木蝴蝶[Oroxylumindicum(L.)Vent.]的种子、茎皮,松科植物山白松(PinusmonicolaDougl.)的心木,芒松(P.aristataEngelm.)的心木等。
白杨素具有抗癌、降血脂、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菌、消炎等作用。
目前,未有白杨素具有抗微小隐孢子虫作用的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白杨素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抗微小隐孢子虫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白杨素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白杨素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抗微小隐孢子虫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上述白杨素药用衍生物的结构式为:
,其中M1和M2独立为IA族、IIA族元素的离子;
或者为,其中R1和R2独立为C1~C10的烃基;
或者为其中R3和R4独立为C1~C10的烃基。
进一步的,上述M1和M2独立为Li+、Na+、K+、Mg2+、Ca2+中的一种;所述R1、R2、R3和R4独立为C1~C5的烃基。
进一步的,上述R1、R2、R3和R4为烷基。
进一步的,上述药物剂型为口服制剂。
白杨素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上述白杨素药用衍生物为:,其中M1和M2独立为IA族、IIA族元素的离子;
或者为:,其中R1和R2独立为C1~C10的烃基;
或者为:其中R3和R4独立为C1~C10的烃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28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