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2424.0 | 申请日: | 2015-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68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圣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奔迅汽车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G01B5/20 |
代理公司: | 44217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 |
地址: | 52393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孔 插销 检具主体 公差 检具 卡位 标尺 边框 玻璃检测 玻璃检具 玻璃主体 长度设计 极限公差 位置相对 附件卡 基准边 上表面 抵接 孔轴 判定 穿过 检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具,特别是一种玻璃检具,其包括检具主体和设置在检具主体旁的基准位,该基准位突出于检具主体的上表面;所述检具主体具有附件卡位和附件检测孔,当基准边抵接在基准位时,所述附件卡合在附件卡位中,并且所述附件孔与附件检测孔位置相对;其还包括检测孔插销,该检测孔插销可穿过附件孔并插入到附件检测孔中,所述检测孔插销上具有以附件孔轴向长度设计极限公差为长度依据的标尺部,本检具的检测孔插销根据标尺部示意的位置来判定附件的位置以及附件孔的公差,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玻璃检测内容单一,只能检测玻璃主体型面和边框公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检具,特别是一种可检测玻璃周边附件的检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不断的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已是体现汽车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汽车玻璃行业中,一个设计完善的检具是决定一款玻璃产品质量稳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现在汽车设计的多样性,相应的车上的玻璃也日趋复杂,除了玻璃外形上复杂外,玻璃上还要安装许多附件,然而这样的玻璃总成件对于玻璃生产商来说无疑是很头疼的,如何有效检验这些附件的位置、附件孔位及型面的吻合度。
目前相关专利涉及到的玻璃检具都是采用带有玻璃曲率板,检测玻璃的附件位置、附件孔位及型面的吻合度,这样只能够检验到玻璃的附件位置,但附件孔位的Y方向及型面的吻合度无法检测,这种检验方法较为笨拙,效率低下,也无法确切检验其玻璃附件位置及附件孔位的具体位置偏差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另外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探头采集数据并输入微机的,这种方法虽然准确但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为实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检具,本玻璃检具在可检测玻璃边框吻合度的基础上,还具有检测附件孔的Y方向以及附件孔位型面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检具,其用于检测玻璃主体及安装在玻璃主体上的附件,所述玻璃主体具有基准边,所述附件具有附件孔,其包括检具主体和设置在检具主体旁的基准位,该基准位突出于检具主体的上表面;
所述检具主体具有附件卡位和附件检测孔,当基准边抵接在基准位时,附件卡合在附件卡位中,并且所述附件孔与附件检测孔位置相对;
所述玻璃检还包括检测孔插销,该检测孔插销可穿过附件孔并插入到附件检测孔中,所述检测孔插销上具有以附件孔轴向长度设计极限公差为长度依据的标尺部。
进一步的,所述附件检测孔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检测孔插销的插入附件检测孔的部分为圆柱形,所述标尺部为开设在检测孔插销圆周面上并沿轴向方向开设的环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检具主体的上表面为与玻璃主体形状相适配的闭合的带状面,该带状面的外侧边为轮廓线,该轮廓线用于检验玻璃主体边框的尺寸公差。
进一步的,所述带状面上还设有若干个顶针,所述顶针的上端面突出于带状面。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检具还包括型面卡板,该型面卡板架设在检具主体的上方,所述型面卡板用于检测玻璃主体的型面尺寸公差。
进一步的,所述型面卡板包括两个卡板基座和卡板主体,所述两个卡板基座分别可移动的设置在底板上,卡板主体与两个卡板基座可拆卸连接并架设在检具主体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型面卡板包括两个卡板基座和卡板主体,所述卡板基座固定地安装在底板上,所述卡板主体与一个卡板基座可转动连接,卡板主体与另一个卡板基座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卡板主体上具有用于手掌穿过的把手部。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由铝合金或铸铁制成,所述检具主体为木质或铝合金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奔迅汽车玻璃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奔迅汽车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24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流送风机和串联型轴流送风机
- 下一篇:诊断方法、ID模块及过程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