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502131.4 | 申请日: | 2015-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56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 发明(设计)人: | 董军;周新洁;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军 |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王琪 |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滤筒式 废气 吸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吸附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各类有机溶剂废气,目前主要采用的处理方法有下列四种:
(1)高空排放法:该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它只是通过集中单点排放、保证排空高度等措施来满足基本的环保要求,并不能减少有机溶剂的排放总量;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已不允许有机废气进行直接排放,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方可排放。
(2)活性炭塔(罐)吸附法:其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大、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较适用于小风量有机废气的处理,应用受限。
(3)燃烧法:该方法造价高,能耗大,日常运行成本高,且仅适用于中小风量、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应用受限。
(4)活性炭吸附转轮法。该方法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但核心技术由国外公司掌握,其占地面积大、造价高、运行成本高,不适合在国内大面积推广。
目前,市场上针对大风量、低浓度废气的处理装置主要是采用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法,活性炭层均是塔式平铺,由于废气经过活性炭层时要求风速较小,并要保证相应的接触时间,导致设备截面与炭层厚度大,运行阻力大,故市场上的废气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造价高,运行成本高,很多企业无力承受高昂代价来治理,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实现在单位空间内设置数倍于传统活性炭塔吸附装置吸附面积的目的,进而解决了传统活性炭吸附装置在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过大、占地面积过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废气入口阀门和废气出口阀门,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活性炭滤筒。
多个所述的活性炭滤筒均匀分布于壳体内。
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
所述的壳体为立方体结构,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呈矩阵式排列。
所述的壳体为圆筒形结构,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沿圆心扩散分布。
所述的多个活性炭滤筒水平、竖直或倾斜布置于壳体内。
所述的活性炭滤筒的个数和大小根据处理废气量及壳体的大小设计,自行调整。
本发明新型的优点:
本发明与传统的活性炭吸附装置相比,其在单位空间内的吸附面积显著增加,进而使其在处理大风量废气时设备外形尺寸与占地面积均显著缩减。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活性炭吸附装置可靠实用等优点,其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阻力小,能耗小,运行费用低,且装置内无运动件,可靠耐用,活性炭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K-K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K-K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K-K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K-K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立方体结构的壳体1,壳体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废气入口2和废气出口3,壳体1上还设置有相对布置的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5,壳体1内设置有多个水平布置且呈矩阵排列的活性炭滤筒6。
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的工作原理:
废气吸附时,废气入口2和废气出口3处于开启状态,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5处于关闭状态,废气由废气入口2进入壳体1内,经过活性炭滤筒6吸附净化后,最终从废气出口3;
脱附再生时,废气入口2和废气出口3处于关闭状态,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5处于开启状态,脱附用热空气/蒸汽由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4进入,对活性炭滤筒6进行脱附再生后,由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5排出进行回收或燃烧处理后热量再利用。
实施例2
见图3和图4,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包括有立方体结构的壳体1,壳体1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废气入口2和废气出口3,且壳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入口4和脱附用热空气/蒸汽出口5;壳体1内设置有多个竖直布置且呈矩阵排列的活性炭滤筒6。
滤筒式废气吸附装置的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军,未经董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21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节水湿法脱硫吸收塔及应用
- 下一篇:龙门吊轨道挡浪墙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