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麦虫的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96200.5 | 申请日: | 2015-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0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平;佟庆;王燕;韦春波;朱德全;程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木斯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4007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麦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麦虫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大麦虫(Zophobas morio)隶属于鞘翅目、拟步甲科、粉甲属。又称超级麦皮虫或超级面包虫,它与黄粉虫外型相象,为同属异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1984年,美国开始了大麦虫的圈养繁殖,此后普及欧洲。其成虫体长约40~60mm,长椭圆形,深褐色,无毛,有光泽。大麦虫活体含有蛋白质含量为20.0%,脂肪16.0%,纤维素等6.8%,水分59.0%。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多种微量元素。其是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等优点,是发展龟、林蛙、娃娃鱼、蜥蜴等特种动物养殖、宠物养殖的理想蛋白饲料。在海外的专业渔场及高档宠物繁育场均把大麦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活体饲料,有发展成为与黄粉虫、蟋蟀、蚯蚓相当的趋势。
大麦虫属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整个生命周期为6个月,或更长;大麦虫的卵为长圆形,乳白色,长约1.5~2mm,宽0.6mm。卵外表为卵壳,卵壳薄而软,极易受损伤。外被有黏液,可粘附一层虫粪和饲料,起到保护作用。卵期7~10天。
大麦虫虫体大,幼虫一般体长40~60mm,宽约5~6mm,单条虫重1.3~1.5g,呈圆筒形。其体壁较硬,黄褐色,有光泽,有13节,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腹面黄色。幼虫生长过程中,体表颜色先呈白色,蜕第一次皮后变为黄褐色,以后每4~6天蜕皮1次,幼虫期共蜕皮6~10次。生长期为60天。幼虫从头开始蜕皮,蜕皮前活动开始减少,刚蜕皮的幼虫呈乳白色,十分脆弱,最易受攻击。
当大麦虫幼虫准备化蛹时,会爬到培养物表面,在经过几天的蛹前期后才能化蛹。初化蛹时虫体长20~30mm,宽7mm左右,呈乳白色,体壁较软,时间长后逐渐变为淡黄色,体表也变得坚硬。蛹只能靠扭动腹部运动,不能爬行。
大麦虫具有比黄粉虫有更强的互相残伤取食的习性,正在化蛹幼虫和正在蜕皮的幼虫一样常受到同类伤害,幼虫有时也会把蛹咬伤,使大麦虫放弃化蛹,长期以幼虫的状态存活而不能脱皮变蛹产卵。为使大麦虫能够化蛹产卵,需要饲养人员对那些即将化蛹的大麦虫进行分离,分离的主要要看大麦虫的形为和形态。要化蛹的幼虫不爱活动,蜷缩,皮肤光泽度差。
大麦虫成虫阶段为大麦虫的繁殖期。成虫刚刚蜕皮出来壳为乳白色,头橘色,甲壳很薄,1~2天后背部变为黑褐色,腹部黄褐色,椭圆形,长约25~30mm,宽约8mm。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足3对,1对长在前胸部。爬行速度快。成虫繁殖期90~120天,每只雌虫产卵250~1000粒卵,平均产卵600粒。
大麦虫成虫具有生殖能力,繁殖期雌雄虫比例为1∶1。成虫性成熟时体色变黑,雌性成虫体形比雄虫个体明显偏大,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雄性个体爬于雌性个体上,产卵管和受精管伸出,接触完成交配。雌虫交配2~3天后产卵,并可多次交配产卵,雌虫可连续产卵250~1000余粒。产卵期平均90~120天,产卵高峰为羽化后10~30天。饲料质量对产卵量影响较大。
大麦虫喜群居,适于高密度饲养。但大麦虫更具自相残杀习性,自相残杀习性是指成虫吃卵、咬食幼虫和蛹,高龄幼虫咬食低龄幼虫或蛹的现象。自残影响产虫量,此现象多发生于饲养密度过高,特别是成虫和幼虫不同龄期混养更为严重。
大麦虫长期适应黑暗环境生活,喜暗怕光,夜间活动较多。故大麦虫适合多层分盘饲养,以充分利用空间。
大麦虫生命力强,并耐饥、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长繁殖,以卵-幼虫-蛹直至羽化为成虫的生育周期约为180天左右。大麦虫喜欢群集,温度在13℃活动取食,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30℃,5℃以下和35℃以上可致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5%较适宜。在30℃下成虫产卵最多,每只成虫最高可以产卵1000粒左右,低于14℃很少交配产卵,低于10℃不交配产卵。孵化周期因温度条件不同会有很大变化,当温度25~30℃时,卵期8~12天;当温度19~22℃时,卵期15~20天,当温度15℃以下时,则卵很少孵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麦虫的养殖方法,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养殖的:
步骤一、种虫的选择;在选择虫种时,最好购买专业部门培育或自行培育的虫种,以后每养2~3代更换1次虫种。引种可引成龄幼虫、蛹、成虫,但以引成龄幼虫为最佳,运输也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木斯大学,未经佳木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96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