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七立体栽培设施及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89471.8 | 申请日: | 2015-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3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蓝桂华;陈卫东;欧阳玉林;梁文斌;刘应品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杏林大观园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A01G24/10;A01G24/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石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七 立体 栽培 设施 技术 | ||
本发明一种三七立体栽培设施及技术,其步骤包括大棚建造→立体栽培苗床搭建→栽培基质的配制→三七的种植管理。大棚为坡屋面大棚,棚四周和棚顶均铺设两层透光率为30%的遮阳网。通过搭建两层错层立体苗床,充分利用栽培空间,使土地利用效率由传统的77%提升至128%,利用率提高了50%以上。本发明的栽培设施及技术保证了三七产质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连作障碍的问题,杜绝了三七种植地不断变化造成的七园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和低端设施的重复投资,强化了三七基地生产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七立体栽培设施及技术
背景技术
三七(Panaxnotoginseng(Bru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因此,三七药材市场需求逐年增加,种植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2014年云南省种植面积达40万亩。三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其适宜种植土地短缺,轮作周期缩短,甚至由适宜区向次适宜区转移。这不仅增加了七农的种植成本,而且无法保证非道地产区环境下生产的三七的产量和质量,严重制约了我国三七产业的发展。三七种植轮作周期一般在8年以上,否则不能正常生长或病害严重,且种植过三七的土壤会有不同程度退化,加之七农盲目施用肥料和农药,更加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受破坏严重,土壤养分比例失调,供肥性能减弱,生产障碍突出。因此,缩短三七轮作周期,维持土壤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三七病害是保障三七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生产道地药材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三七生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为其营造最佳的栽培条件是保证三七产质量的不二之选。选择适宜三七生长的气候区,通过改造土壤条件可有效解决三七连作障碍。立体栽培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产,提高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是作物栽培模式在空间上延伸的现代新型栽培模式。公开号为CN1623362A的中国发明专利高架拱棚双层可调光遮阳网三七栽培技术,是由多个相交的拱形棚连在一起组成,拱形棚由棚架及透光率不同的两层遮阳网组成,下层为调光网,上层为顶网。该遮阳网虽为两层,但是其种植面积为一层,对栽培空间的利用率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种三七立体栽培设施及技术,通过搭建两层错层立体苗床,充分利用栽培空间,使土地利用效率由传统的77%提升至128%,避免了土传病害的传播,缓解连作障碍。
本发明一种三七立体栽培设施及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以下步骤:
(1)、三七立体栽培坡屋面大棚建造,为钢结构框架,宽16米,坡屋由墙结构和坡顶结构组成,其中墙结构高度为3米,坡顶结构的最高面离地面高度为3.8米,棚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钢架大棚外围覆盖塑料薄膜,棚四周和棚顶均铺设两层透光率为30%的遮阳网。
(2)、三七立体栽培苗床建造,本发明所述苗床为上、下两层,错层排列,南北走向。将土地整理成厢后即为下层苗床,厢长为15米,宽为1.8米,两厢之间留有0.4米宽、0.2~0.4米深的通道,用于作业和排水。上层苗床为铁质,位于下层作业通道正上方,长15米,宽1.2米,厚0.25米,苗床底部设有漏水孔,距离作业通道的高度约为1.5~1.7米,大棚种植苗床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3)、三七立体栽培基质的配制,配方为40%生土,20%焙烧土,20%腐殖质,20%药渣,混匀配好后堆放,用塑料布盖严,维持发酵温度在60~70℃,每月翻动一次,三个月后用于填满种植床;待三七收获后,栽培基质再进行重复使用处理;
(4)、三七种植管理,在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上旬的三七种植季上下层苗床先铺设一层厚5~8厘米的生土,再填充栽培基质至厚度为25厘米。按照6×8厘米规格进行三七红籽育种,或按照10×12厘米规格进行三七红籽直播、三七籽条移栽,培育商品三七,播种完毕及时施加盖种肥,铺盖厢草,浇足定根水。之后保证大棚内透光率为10%~15%,土壤含水量为22%~40%,温度低于33℃,定期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并根据三七的需肥特性添加对三七有益的茶油枯、微生物菌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杏林大观园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昆明杏林大观园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894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薯育秧种植一体化综合创新技术
- 下一篇:一种木薯单芽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