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插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81523.7 | 申请日: | 2015-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26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绍平;葛利丫;赵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绍平 |
| 主分类号: | G01N27/447 | 分类号: | G01N27/447;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毛细管 电泳 色谱 插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的仪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连接于液相色谱仪的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插件。
背景技术
毛细管电泳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是一种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液相分离技术;而随着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出电色谱技术,兼具电泳和液相色谱的分离机制,进一步扩大了毛细管电泳的应用范围。毛细管电泳的操作模式多、开发分析方法容易且分离分析效果令人瞩目,特别是对带电荷、高极性物质,毛细管电泳常常被誉为较液相色谱分析速度更快,分离效率更高,分辨率更好的分离分析技术。尽管随着商品化的液相色谱仪不断地改进完善,高效液相色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液相色谱仪等新仪器、新技术也应运而生,但是液相色谱技术对带电荷、高极性的物质分离效果不佳等问题,仍没能够完全解决,因此,毛细管电泳技术较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常常更有效,更有利于实际使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上,液相色谱仪已从昔日高端仪器变身为实验室必备基础仪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医药食品、环境监测、商品检验等各个领域。而商用毛细管电泳仪因其本身的局限,如在与质谱仪联用时,往往还需要再另接一个压力泵引入鞘液,使用不方便,且商用毛细管电泳仪价格昂贵,导致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技术远不如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普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液相色谱不能取代毛细管电泳,两种技术又各具优势,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连接于液相色谱仪的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插件,将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两种技术结合,使其相互补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插件,用于将毛细管或电色谱柱连接于液相色谱仪或液相色谱仪-质谱仪联用,包括进液单元、高压电源、固定有第一电极的第一高压蓄液槽和固定有第二电极的第二高压蓄液槽;所述进液单元包括第一四通连接器和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四通连接器的四个端口上的主进液管、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第三进液管以及第二四通连接器,所述主进液管用于与所述液相色谱仪连接,所述第一进液管连通于所述第一高压蓄液槽,所述第三进液管连通于所述第二高压蓄液槽;所述高压电源的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高压电源的另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高压蓄液槽上连接有第一连接套管;所述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一连接套管和所述毛细管或电色谱柱的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二四通连接器的其中三个端口上,所述毛细管或电色谱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套管,所述第二连接套管和所述第三进液管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高压蓄液槽。
较佳地,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四通连接器的另一端口上的第一调节管,所述第一调节管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连接套管上设置有第一分流阀。
较佳地,所述第一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三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
较佳地,还包括出液单元,所述出液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高压蓄液槽的第一出液管和连接于所述第二高压蓄液槽的第二出液管,第一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
较佳地,所述出液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管上的第一三通连接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三通连接器其中一端口上的第二调节管,所述第二调节管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高压蓄液槽的液体流量进行调节。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接套管上还设置有在线检测器。
较佳地,所述第一高压蓄液槽和所述第二高压蓄液槽均为可封闭式槽。
一种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或电色谱的联用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插件、液相色谱仪和毛细管或电色谱柱,所述液相色谱连接于所述主进液管,所述毛细管或电色谱柱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管和所述第二连接套管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绍平,未经李绍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815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