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线动力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81254.4 | 申请日: | 2015-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9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李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涛 |
主分类号: | F03G3/00 | 分类号: | F03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东省青岛市香港***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线 动力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线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但能量永远不会消失。
目前,现有的动力装置有利用煤炭资源的,有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的,也有利用核能的,煤炭资源、核能都是有限的,开采使用不仅成本高,且污染环境,而可再生能源虽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环保,但投资建设成本较高,对建设环境也有一定特殊要求。人类的能源需求将长期持续增长,很多国家已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我们必须进一步寻求可持续的能源消费和供应途径。本申请人申请号为ZL201510081794.3的发明专利涉及的动力系统不依赖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不同于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其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本申请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发明,其更轻便美观,所提供力矩范围更大,使用轮数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力矩大小均匀。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领域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线动力系统,不依赖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不同于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其外形美观,质量轻便,使用轮数减少,螺线动力轮使用液体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力矩大小均匀,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在改善回水的同时工作效率更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发明提供的螺线动力系统,它包括一组螺线动力轮、转轴、支架、电机,螺线动力轮固定套装在转轴上,转轴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支架上,所述螺线动力轮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半月形轮叶依次环接并内接中空圆环而组成的风车状旋转轮,所述半月形轮叶由两条弧形薄壁中空管组成,弧形薄壁中空管一端连接相邻轮叶,另一端连接中空圆环,形成封闭连通体结构,轮叶与轮叶、轮叶与圆环皆在连接处空腔互通,其空腔装有液体(如水或汞)。所述每个螺线动力轮的轮叶数量为若干个,组成轮叶的弧线是两条同心且反向的螺线截线,所述螺线为阿基米德螺线、等角螺线、圆线中的任意一种,内弧线为左旋截线,外弧线为右旋截线;所述螺线动力轮的数量为6、10、12、30、60中的任意一个,对应相邻螺线动力轮错开角度为10°、6°、5°、2°、1°,还可两两螺线动力轮错开不同角度重新组合,螺线动力轮直径越大,扭矩越大,数量越多,扭矩越大;所述螺线动力轮的轮叶数量为2-36中的任意一个,轮叶数量越多,循环周期越短;所述螺线动力轮的轮叶数量为6个时,按顺序分别记为轮叶I-轮叶VI,轮叶I与轮叶II的中心圆交点和轮叶III与轮叶IV的中心圆交点的连线处于上半部分并与水平面平行时,所述中心圆交点的连线为螺线动力轮空腔内液体的液面高度,螺线动力轮旋转过程,液面高度随旋转角度上下变化,轮叶数量不同,液位线也不同。
本发明提供的螺线动力系统,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螺线动力轮,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输出,其螺线动力轮结构简单,使用轮数减少,使用液体减少,占用空间减少,力矩大小均匀,设有与轮叶相通的圆环,可避免回水,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且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实现纯绿色输出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螺线动力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螺线动力轮液位线示意图。
图中标注:
1.支架;2.转轴;3.电机;4.螺线动力轮;5.轮叶;6.中空圆环;7.液位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螺线动力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6,本实施例的螺线动力系统,它包括6个螺线动力轮4、转轴2、支架1、电机3,螺线动力轮4固定套装在转轴2上,转轴2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支架1上。所述螺线动力轮4是由6个相同的半月形轮叶5依次环接,并内接中空圆环6而组成的风车状旋转轮;所述半月形轮叶5由两条弧形薄壁中空管组成,弧形薄壁中空管一端连接相邻轮叶5,另一端连接中空圆环6,形成封闭连通体结构;轮叶5与轮5叶、轮叶5与中空圆环6皆在连接处空腔互通,其空腔装有液体(如水或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涛,未经李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812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