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井深基坑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80069.3 | 申请日: | 2015-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3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黄明国;黄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9/10;E04F17/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刘焓,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基坑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梯井深基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基础施工时,由于地下水的反水,电梯井内经常出现积水过多,造成电梯井无法进行混凝土垫层和防水卷材铺贴工序的施工,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将电梯井基坑内的地下水积水高度降低到施工高度以下。
目前建筑工地上降水均使用基坑井点降水,此方法可以控制基坑内部水位标高。但是此方法存在如下缺陷:电梯井底部标高均在基坑下部,随着楼层的增高,电梯井深度也相对增加,因此很容易出现电梯井内积水过多无法排干的现象,因此对垫层施工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将水抽干并强行施工垫层和防水卷材,则会出现防水卷材被水鼓出底板表面,并将防水保护层顶裂的现象。因此对下道工序的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难。
在地下水位较高时的电梯井或集水井施工中,常规的卷材防水工艺即使不断降水也无法有效地遏制土壤潜水在砖胎膜周围汇集和渗透,从而导致防水卷材被破坏;模板安装常采用吊模或底部封堵的整体筒模,无法彻底解决深井模板在浇筑过程中的“上浮”问题;深井混凝土浇筑无法一次性浇筑完成,易形成施工冷缝,防渗漏处理困难;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积水抽排不力影响防水混凝土成型质量。
同时,传统的电梯井施工工艺一般是采取将地下室水位整体下降至电梯井最底部以下,再进行下一步施工,土建施工时,底板大量积水没有排干、排净,而直接将混凝土倒入水中,造成底板周围出现很多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而且整个降水过程周期长、效率低下、工期及降水成本较高,难以满足现场快节奏、工期的严格要求。
因此,需要发明一种新型的电梯井深基坑施工方法,以达到良好的降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简单,可以快速将电梯井施工区域的水位降至电梯井最低点以下,确保电梯井内无积水,而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从而降低渗水风险,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电梯井深基坑施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电梯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
首先在施工之前,对电梯井深基坑施工位置处进行标记和划定施工范围,并在施工范围两侧预留出15-30米的空间,进行辅助降水坑的施工;
辅助降水坑为一对同规格和深度的垂直深坑,对称设置在电梯井深基坑施工位置处两侧,距离电梯井深基坑均大于5m,辅助降水坑的深度比电梯井深基坑最深处还要深1-2m;辅助降水坑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水泵不断抽出坑内的水,使得辅助降水坑与电梯井深基坑所处同一区域内的地下水位,下降至低于电梯井深基坑最深处高度;
然后进行电梯井深基坑的施工,首先将电梯井底向下挖,做成底部直径小,顶部直径大的漏斗状的集水坑;集水坑内预埋金属管,金属管直接与水泵连通,进行抽水;
抽水完毕后,按照电梯井深基坑图纸进行施工,将集水坑挖掘成深基坑形状,然后在电梯井施工缝处,铺设3-5mm厚的止水钢板;
然后对电梯井表面防水层进行施工,加设两层防水层,并在地下室底板与电梯井侧壁混凝土墙处设置缓膨型遇水膨胀止水条;
最后进行浇筑混凝土,完成电梯井深基坑的施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辅助降水坑内铺设有吸水管,并回填有石子将吸水管固定,回填石子的高度不高于电梯井深基坑最深处的高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集水坑抽水采用自吸式水泵进行抽水作业,将集水坑内的积水抽出,并在抽水的同时对两侧的辅助降水坑内的残余地下水进行加压,防止地基下沉。
在上述方案中,完成电梯井深基坑施工后,对基坑底部施工,回填素土;在回填素土上制作素混凝土加强垫层;在素混凝土加强垫层上设置底部防水卷材层;在底部防水卷材层上制作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在上述方案中,完成电梯井深基坑施工后,制作侧壁素混凝土胎膜;在素混凝土胎膜外分层夯填回填素土;在素混凝土胎膜内壁上设置侧壁防水卷材层;在侧壁防水卷材层内侧砌筑保护砖墙,所述保护砖墙内预埋有止水螺杆,保护砖墙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围成的空间为集水井坑。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回填石子的颗粒的直径为:20mm~4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800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