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早熟陆地棉新种质选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75422.9 | 申请日: | 2015-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01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沈新莲;徐鹏;张香桂;郭琦;徐珍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早熟 陆地棉 种质 选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棉花遗传育种范畴,涉及一种早熟短果枝陆地棉新种质选育方法,适用于江苏麦油后直播或移栽的早熟陆地棉新种质选育。
背景技术
长江流域棉区一直以来以种植中熟棉为主,生产周期长,尤其开花期长,成熟吐絮不一致,只能采用人工收获,用工量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数量剧减,对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粮棉争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致使棉花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为稳定棉花生产,科研人员已将繁琐传统的营养钵育苗技术改进为塑料穴盘基质育苗,但收获与粮棉争地的问题仍困扰着目前的棉花生产,迫切需要选育出适于麦油后种植、适合机械化收获、集早熟、高产等与一体的棉花新品种,将一定程度上缓解棉花生产迅速下滑的局面。
但这种多目标性状的育种困难较多,首先目前缺乏兼备这些性状的种质资源;其次是现有的早熟棉品种多来自金字棉这一早熟源,遗传基础狭窄;而早熟性与产量、品质间的负相关更加剧了育种的难度。要选育突破性品种,必须要有突破性材料。
棉属野生种具有栽培种所缺乏的许多优良性状,性状变异范围大,是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美国加里福尼亚夏夫特试验站利用棉属野生种瑟伯氏棉(G.thurberi)育成ATH型的AcalaSJ系统品种,纤维品质好,同时抗黄萎病。南卡罗来纳州PeeDee农业试验站采用同型杂交和异型杂交。使瑟伯氏棉的纤维强度向陆地棉渐渗,打破了遗传负相关,育成纤维品质优异的PD系统品种。这些材料不仅在美国成为高产高品质育种的重要材料,而且已被其他许多国家所广泛利用。法国TRCT即从美国引入陆地棉×亚洲棉×蕾蒙得氏棉(G.raimondii)的杂种,通过与陆地棉回交三次,育成高产、优质的HAR型品种应用于生产,目前非洲许多推广品种与这一组合均有亲缘关系。前苏联则利用野生墨西哥棉与陆地棉品种杂交,育成了抗黄萎病的塔什干1、2、3号。
我国50年代利用陆地棉与亚洲棉杂交,育成长绒棉2号,70年代初利用瑟伯氏棉育成江苏棉1号、3号。自1979年,国家设立棉花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课题,中国农科院遗传所,江苏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开展了此项研究工作,大批新的种质材料已经或即将进入棉花育种的材料库,许多有益的野生棉基因已经进入了育种的基因库中,成为种质创新的有利手段。如河北省石家庄农科院利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提供的三元杂种后代,育成了黄河流域突破性品种石远321;江苏省农科院利用棉属野生种创造了一批纤维强力高,且纤维的长、细、强协调好的棉花高强纤维材料,已向国内育种单位发放,用于棉花高品质育种。本发明就是利用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G.klotzschianumA nderss)的优异基因,通过多种育种手段选育出一种适合麦油后直播或移栽的早熟陆地棉新种质。
参考文献:
1.梁正兰等著,棉花远缘杂交的遗传与育种,科学出版社,1999.2
2.喻树迅范术丽,我国棉花遗传育种进展与展望,棉花学报,2003,15(2):120-124
3.周保良沈新莲陈松等,陆地棉高品质纤维种质基因库的拓建,作物学报,2003.29(4):514-519
4.周保良沈新莲陈松等,利用三个野生棉种进行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的效应比较,棉花学报,2003.15(1):22-25
5.张香桂倪万潮,棉花高品质系主要农艺与经济性状研究简报,中国棉花2006.1:1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挖掘和利用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G.klotzschianumA nderss)的优异早熟基因,选育一种适用于江苏棉区麦油后种植的早熟短果枝陆地棉新种质。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754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