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69781.3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3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邢飞;邢伟;张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市华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3B20/00 | 分类号: | C13B2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澄清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糖加工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糖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制糖工业历史悠久,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制糖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制糖技术越趋成熟,糖产量稳步提高。目前制糖澄清工艺方法主要有石灰法、亚硫酸法、和碳酸法三种。石灰法通过往糖液中加入石灰乳,调节PH值为碱性然后加热到100℃左右进行澄清,工艺简单但脱色效果不佳;亚硫酸法在糖液中加入石灰乳和磷酸进行预处理,调节PH值为6-7,在60℃左右进行第一次加热后进行硫熏后,再在100℃左右进行二次加热澄清分离,工艺复杂,容易引入其他杂质;碳酸法,以石灰和二氧化碳为主要澄清剂对糖液进行澄清,糖液第一次加热到40~45℃,先预灰至pH10~11,加入石灰和二氧化碳,石灰添加量为1.2~2%,然后将糖液进行二次加热至65~70℃后,过滤得到滤泥和清液,清液再加二氧化碳进行二次饱充至pH8.2~8.4,再经三次加热至70~75℃,过滤澄清,该方法虽然可以制备得到色值较好的糖液,但工艺更加复杂,环境污染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糖液澄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的新的解决方案:
一种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1)将糖液加入反应罐中;2)往反应罐内添加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絮凝剂;3)在超声作用下搅拌上述添加了复合絮凝剂的糖液;4)絮凝结束后的过滤。
一种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其中,所述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为聚合硫酸铝。
一种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其中,所述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
一种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其中,所述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添加量为糖液重量的0.2-0.5%,所述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添加量为糖液重量的0.1-0.3%。
采用本发明的所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1)在澄清过程中不需要加热,不会引起糖液加热过程中发生变质;2)本方法采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絮凝剂,不会引入其他杂质离子;3)所得沉淀物颗粒比较大,过滤容易,复合絮凝剂可以重复利用,不会引起环境污染;4)复合絮凝剂用量少,工艺简单,所得糖澄清,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1)将糖液加入反应罐中;2)往反应罐内添加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絮凝剂;3)在超声作用下搅拌上述添加了复合絮凝剂的糖液;4)絮凝结束后的过滤。
本发明的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由于糖液中存在各种有机无机杂质,通过往反应罐内添加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絮凝剂进行絮凝沉淀吸附,絮凝剂分子量高,所得的絮凝颗粒大蓬松,吸附能力强,吸附效率高,容易过滤回收利用,同时在超声作用进行搅拌,超声作用可以加快本发明中复合絮凝剂对糖液中的杂质进行吸附沉淀。
本发明的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所述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AS)、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铁(PFC)、聚合氯化硫酸铁(PFCS)和聚磷氯化铁(PPFC)等;所述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包括纤维素、壳聚糖等与聚丙烯酰胺等。通过研究发现,所述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为聚合硫酸铝,所述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时,效果比较好,所以优选。综合考虑絮凝效果与经济效益,本发明所述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添加量为糖液重量的0.2-0.5%,所述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添加量为糖液重量的0.1-0.3%。
本发明的糖液的澄清处理方法,反应沉淀吸附快,超声搅拌反应3-10分钟即可。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将原糖液加入反应罐中,往反应罐内添加相对于原糖液重量百分比0.3%的聚合硫酸铝以及相对于原糖液重量百分比0.2%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在超声作用下搅拌5分钟,将所得的糖液经行过滤,过滤所得到的糖液颜色澄清透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市华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蚌埠市华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97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 下一篇: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