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69463.7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1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沈伟东;杨陈楹;章岳光;方波;刘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12B17/04 | 分类号: | G12B1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 | 代理人: | 黄燕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见 红外 波段 宽带 吸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包括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上依次设有底部金属吸收层、锗层/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顶部锗层以及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所述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分别包括依次设置在顶部锗层上的底层、中间层和最外层,底层、中间层和最外层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所述锗层/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由一个或多个锗层/金属吸收层单元组成,其中锗层靠近底部金属吸收层设置;所述底层材料为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材料选自K9、熔融石英、浮法玻璃、硅、砷化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材料选自铬、钛、铱、钨、镍以及上述材料的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的厚度大于1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锗层/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各层厚度为10nm—8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锗层厚度为10nm—4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材料选自二氧化钛、氧化铪、氧化钽、氮化硅;所述最外层材料选自氟化镁、二氧化硅、氟化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的厚度为10nm—40nm;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30nm—80nm;所述最外层的厚度为70nm—130nm。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材料为二氧化钛,所述最外层材料为氟化镁。
10.一种权利要求1-9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所要求的吸收器带宽要求和吸收率要求,通过优化设计得出各层薄膜的厚度,确定符合要求的膜系;
(2)将基底放入丙酮中超声,用乙醇清洗基底;然后将基底放入乙醇中超声,用去离子水清洗基底;最后将基底放入去离子水中超声,接着用去离子水再次清洗基底;
(3)采用真空镀膜依次沉积各膜层,得到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946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