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IPT系统的LCL网络结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466221.2 | 申请日: | 2015-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1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戴欣;孙跃;苏玉刚;王智慧;唐春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M5/04 | 分类号: | H02M5/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陈千 |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ipt 系统 lcl 网络 结构 及其 参数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PowerTransfer,IPT)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IPT系统的LCL网络结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PowerTransfer)技术,简称为IPT技术,是一种借助于高频电磁场实现电能传输的技术,近几年内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IPT系统中,由于系统原、副边之间存在着空气间隙,因此,一般采用高频谐振的方式来提高系统能量的传输效率。传统的IPT系统的原、副边通常采用单级LC谐振网络进行能量的传输。但是这种谐振型IPT系统中,副边负载会在原边LC谐振回路中引入较大的反射阻抗,使得原边的软开关工作频率对负载变化极为敏感,甚至会出现多周期工作点现象,系统运行不稳定,而且当系统功率增大时,原边开关管会承受很大的电压、电流应力。
为了克服输出电流对负载变化极为敏感的缺点,有人提出了使用LCL网络结构,传统LCL网络具有输出电流与负载无关的特性,很适合用于IPT系统的原边网络,使原边发射线圈电流恒定,不受负载的影响。但是,实际使用中发现,此网络应用于IPT系统原边电路时,具有逆变器输出电流高次谐波分量较大、参数设计不灵活等缺点。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缺陷,本发明首先提出一种用于IPT系统的LCL网络结构,在传统LCL网络的基础上,增设一对相互耦合的绕组,通过调整耦合绕组之间的互感系数来降低电路器件参数选型的难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IPT系统的LCL网络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以下六种拓扑形式,具体为:
a、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绕组LA、第二绕组LB以及发射线圈LP,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LB为一对相互耦合的耦合电感且二者的公共端采用同名端相连,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的公共端还经过电容LA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端上;
b、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绕组LA、第二绕组LB以及发射线圈LP,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LB为一对相互耦合的耦合电感且二者的公共端采用异名端相连,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的公共端还经过电容CP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端上;
c、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绕组LA、第二绕组LB以及电容CP,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LB为一对相互耦合的耦合电感且二者的公共端采用同名端相连,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的公共端还经过发射线圈LP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端上;
d、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绕组LA、第二绕组LB以及电容CP,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LB为一对相互耦合的耦合电感且二者的公共端采用异名端相连,所述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的公共端还经过发射线圈LP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端上;
e、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一电感L1、第一绕组LA以及电容CP,第一电感L1与第一绕组LA的公共端还依次串接第二绕组LB和发射线圈LP后接所述第二输入端,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LB为一对相互耦合的耦合电感且二者的公共端采用同名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62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元件包覆用玻璃
- 下一篇:用于开关电源变换器的控制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