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62437.1 | 申请日: | 2015-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1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宁晋;姜韶峰;范雨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9/18 | 分类号: | F16C19/18;F16C33/58;F16C33/60;F16C43/04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贾东东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圈 组配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背对背 内沟道 预紧力 隔圈 沟道 组配角接触球轴承 圆锥形结构 整体式外圈 轴向预紧力 安装过程 安装难度 调整步骤 接触配合 前后方向 依次布置 逐渐减小 研磨 两端部 顶压 钢球 孔壁 两轴 内周 外周 相背 窄边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包括外圈,外圈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一内沟道和第二内沟道,外圈中对应套装有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两内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外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外圈的两个内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外圈的两端部孔壁均为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以使得外圈的两轴向端面为相背布置的窄边端面。由于取消了内外隔圈,避免内外隔圈的研磨,简化了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预紧力修配工艺,节省了轴向预紧力调整时间,提高预紧力调整的效率。整体式外圈使得整个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安装过程简洁、高效,省去复杂调整步骤,降低安装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背景技术
角接触球轴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要组配使用,即两套、三套甚至更多套角接触球轴承以一定的配置方式组配在一起使用,基本的组配方式有背对背(即两外圈的宽边端面相对设置)、面对面(即两外圈的窄边端面相对设置)和串联(即一个外圈的窄边端面与另一个外圈的宽边端面相对设置)。具体根据实际工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组配方式的组配轴承。
一般的背对背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主要是通过内、外隔圈将两套角接触球轴承串联组配在一起而形成,两套角接触球轴承分别具有内圈、外圈和设在内外圈之间的钢球,使用时再通过外隔圈和内隔圈对轴承进行预紧并使轴承的载荷线相互平行。但这种组配轴承的缺点是客户在使用时预紧力的调整十分繁琐,调整不当会导致轴承寿命缩短,甚至无法工作的现象。另外,由于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预紧力主要由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确定,需要对外隔圈的轴向长度和内隔圈的轴向长度进行研磨才能确定轴向游隙,由于调整轴向预紧力以及研磨隔圈的工艺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而且工序繁杂,导致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安装时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内、外隔圈进行预紧的背对背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预紧操作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配上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圈,外圈的内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内沟道和第二内沟道,外圈中对应套装有与第一内沟道对应的第一内圈和与第二外沟道对应的第二内圈,两内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外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外圈的两个内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外圈的两端部孔壁均为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以使得外圈的两轴向端面为相背布置的窄边端面,两窄边端面中的其中一个为与第一内圈对应的第一窄边端面、另一个为与第二内圈对应的第二窄边端面,每个内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同的外侧端面和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反的内侧端面。
所述的外圈上的两条内沟道在外圈轴向上一一对应的靠近外圈轴向上的两端部布置。
所述的两内圈的设计参数相同。
本发明所提供的组配上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配如上述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单独的将第一内圈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和将第二内圈合套在第二内沟道处,外圈支撑在支撑平面上,在将第一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中时,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在将第二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上时,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合套在外圈上时相应内侧端面均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分别向合套在外圈上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施加迫使相应内圈朝向支撑平面移动的相同大小的设定载荷,对应测量在承受设定载荷时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的间距L1和第二内圈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的间距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24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子注入的监控方法
- 下一篇:工程机械防松铰接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