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59226.2 | 申请日: | 2015-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03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佰君;陈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H01L33/20;H01L27/15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gan led 阵列 显示 器件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在衬底(1)上沉积介质掩蔽膜,通过湿法腐蚀的方法把介质掩蔽膜制备成条形排列的掩蔽膜(2);
(B)在上述带有条形排列的掩蔽膜(2)的衬底(1)上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
(C)在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上沉积介质掩蔽膜,通过湿法腐蚀的方法把沉积在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上的介质掩蔽膜制备成带周期性排布开孔的掩蔽膜(4);
(D)在带周期性排布开孔的掩蔽膜(4)的n型GaN阵列(3)上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
(E)在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的p型GaN层表面,制备延伸方向垂直于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的条形透明导电层(6),实现每一行的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的行互联;
(F)分别在条形透明导电层(6)和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末端制备正电极(7)和负电极(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是通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在衬底(1)上的,其形貌结构是横截面为梯形的条形,而且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的生长位置和条宽由带有条形排列的掩蔽膜(2)的窗口区域位置和窗口宽度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的条宽为1~50 μm,而且其宽度须大于后续生长在其上面的三维结构微型LE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是通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在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上,其形貌为六边金字塔状或六边截棱锥状,材料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金字塔结构、InGaN/GaN多量子阱发光层和p型GaN层,而且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的生长位置和直径由带周期性排布开孔的掩蔽膜(4)的窗口区域位置和窗口直径控制;材料结构中的金字塔结构能更换为六边截棱锥状n型GaN基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构成的单一显示像元直径大小为1~50μm,而且其直径须小于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的条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和条形透明导电层(6)互相垂直排布,分别将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的n型GaN基底和p型GaN层构成列互联和行互联,使每一行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得以共用一个正电极,每一列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得以共用一个负电极,以实现矩阵寻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排列的掩蔽膜(2)和带周期性排布开孔的掩蔽膜(4)的材料为二氧化硅或者氮化硅,其沉积方法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或磁控溅射,其厚度范围在10 nm-500 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选择性区域外延生长技术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为高电阻率衬底,以保证生长在衬底(1)上的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之间绝缘。
9.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方法制作的GaN基LED阵列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1),条形排列的掩蔽膜(2),条型结构n型GaN阵列(3),带周期性排布开孔的掩蔽膜(4),三维结构微型LED阵列(5),条形透明导电层(6),正电极(7)和负电极(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922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以煤基固废为原料制备活性硅吸附材料的方法
- 下一篇:复合搅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