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凝胶防噪音耳塞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58672.1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7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陆群;王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纳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11/08 | 分类号: | A61F1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唐清凯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胶 噪音 耳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凝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凝胶防噪音耳塞。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数量的增多,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噪音,例如建筑工程和车辆等产生的噪音、人多的地方嘈杂的噪音等,经常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安心学习和工作。此时,耳塞成了不错的选择,带上耳塞即可阻挡住周围嘈杂环境中的噪音。
然而,传统的耳塞采用的是多孔发泡结构,例如专利名称为“一种多用耳塞”的耳塞(申请号为201220443710.8),由消音海绵制成,但其孔洞结构尺寸过大,导致隔音效果差,不能有效阻止环境噪音的干扰。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耳塞隔音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隔音效果好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
一种气凝胶防噪音耳塞,所述气凝胶防噪音耳塞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至少一段隔音段,所述隔音段由聚脲气凝胶制成。
上述气凝胶防噪音耳塞的隔音段由聚脲气凝胶制成,由于聚脲气凝胶层内的聚脲纳米纤维和纳米粒子自组装成的微纳级多孔结构能够有效衰减声波能量,因此,本申请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能够达到隔音降噪的效果,且隔音效果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脲气凝胶的密度为0.016g/cm3~0.65g/cm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脲气凝胶的孔隙率为35%~99.9%,所述聚脲气凝胶的比表面积为10m2/g~1000m2/g。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段隔音段的聚脲气凝胶的密度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音段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聚脲气凝胶的密度由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端部递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至少两段所述隔音段,相邻两段所述隔音段通过黏结实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段所述隔音段的聚脲气凝胶的密度相同,且相邻两段所述隔音段的聚脲气凝胶的密度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凝胶防噪音耳塞的形状为圆柱型、子弹头型、T型或7字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包裹在所述本体上并与所述本体相适配的套件,所述套件的厚度与所述气凝胶防噪音耳塞的直径的比值为0.1:100~5: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件由硅胶或发泡聚氨酯制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3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的示意图;
图3为对实施例1~实施例3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以及市售耳塞进行隔音量测试的结果图;
图4为实施例5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一实施方式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100的形状为圆柱型,如图1所示,包括主体110。主体110包括一段隔音段,即整个主体110为一段隔音段。而且整个主体110由聚脲气凝胶制成。本实施方式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100的聚脲气凝胶的密度均一,只具有一种规格,具体为0.08g/cm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100的聚脲气凝胶的孔隙率为92.5%,比表面积为198.6m2/g。
实施例1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100为软质耳塞,由于聚脲气凝胶层内的聚脲纳米纤维和纳米粒子自组装成的微纳级多孔结构能够有效衰减声波能量,因此,实施例1的气凝胶防噪音耳塞100能够达到隔音降噪的效果,且隔音效果好。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纳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纳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86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