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电池的并联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455784.1 | 申请日: | 2015-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8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 发明(设计)人: | 梁贵毅;张振文;赵河;李继;于婉清;侯静;黄顺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并联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的并联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蓄电池,又称可充电电池,泛指所有在电量用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被再次充电、反复使用的化学能电池。制成蓄电池的化学品有很多种,其设计上亦各有不同,因此,其电压、容量、外观大小、重量也各有不同。
在现有技术中,通信电源通常最多可以并联四组蓄电池,而且规定了两种不同性质如厂家、容量、型号不同的蓄电池不能并联。举例而言,一套UPS电子设备原先配置了四组电容量为100AH的蓄电池。当电路中的负载变高和/或要求电路的供电时间变长时需要将这四组蓄电池更换为具有跟更高电容量的蓄电池。基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蓄电池不能并联的规定,原先的四组100AH的蓄电池并不能部分地而只能全部地替换为更高电容量的蓄电池。例如,不能将四组100AH蓄电池中的一组、两组或三组替换为200AH的蓄电池,而是将四组100AH蓄电池全部替换为200AH蓄电池。
然而,发明人发现上述蓄电池的并联方式会出现如下问题:被替换掉的四组100AH的蓄电池一般都被闲置甚至是被丢弃掉,而实际上这四组100AH的蓄电池是可用的。这种并联方式无疑造成了蓄电池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并联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节约蓄电池资源,提高蓄电池的利用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并联方法,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第一蓄电池组,所述第一蓄电池组用于电子设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方法包括:
控制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一蓄电池组;
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添加由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的第二蓄电池组;
控制所述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二蓄电池组,同时所述第一蓄电池组仍在所述电子设备中。
可选地,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添加由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的第二蓄电池组之前,所述并联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蓄电池组是否满足负载条件和/或供电条件;
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添加由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的第二蓄电池组具体为,
若确定所述第一蓄电池组不满足,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添加由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的第二蓄电池组。
可选地,在所述控制所述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二蓄电池组之后,所述并联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蓄电池组的放电时的电压达到设定的下限电压时,控制所述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一蓄电池组;
所述第二蓄电池组连接电源进行充电。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蓄电池组连接电源进行充电后,所述并联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蓄电池组的充电时的电压达到设定的上限电压时,控制所述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二蓄电池组。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并联装置,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第一蓄电池组,所述第一蓄电池组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并联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控制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一蓄电池组;
添加单元,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添加由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的第二蓄电池组;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二蓄电池组。
可选地,所述并联装置还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蓄电池组是否满足负载条件和/或供电条件;
所述添加单元具体用于,若确定所述第一蓄电池组不满足,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添加由多个蓄电池并联构成的第二蓄电池组。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当所述第二蓄电池组放电时的电压达到设定的下限电压时,控制所述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一蓄电池组;
所述第二蓄电池组连接电源进行充电。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当所述第二蓄电池组充电时的电压达到设定的上限电压时,控制所述通信设备连接到所述第二蓄电池组。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为STS(StaticTransferSwitch)静态转换开关,其中所述STS静态装换开关的转换时间小于5毫秒。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蓄电池组,第二蓄电池组及第二方面中任一所述的并联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57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