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脱落管路连接件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451530.2 | 申请日: | 2015-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4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春江 |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张义 |
| 地址: | 300408 天津市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落 管路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路连接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脱落管路连接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当前家居以及商业用房屋内的进水和排水通常通过有多种部件组成的管路实现的。多个管路部件之间由于并非都为同一厂家生产,其规格并不一定相同,此时,就需要连接件来实现用水管路的连接,防脱落与密封性是用户对连接件的一项重要的需求指标。如图1所示,为在面盆或浴缸等排水用的下水器,其下端为光滑的金属管,一般下水器的下端连接软管,通过软管再连接排水管路,现有技术中,下水器下端与软管的连接通常采用如下方式:直接将软管的一端套在下水器下端,然后,用防水胶布粘牢或者在增加紧固套箍,利用紧固套箍将软管与下水器下端连接。
然而,由于下水器下端外壁较为光滑,现有技术中上述连接方式存在软管容易脱落和密封不严、容易漏水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防脱落管路连接件。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脱落管路连接件,包括弹性套和紧固套圈,所述弹性套为套状,其上部外壁设置有弹性套外螺纹,所述弹性套外螺纹从上到下相邻两个螺纹之间的深度逐渐变浅,所述紧固套圈设置有紧固套圈内螺纹,其套接于所述弹性套上,所述弹性套外螺纹和紧固套圈内螺纹相配合使用,所述紧固套圈内螺纹可在所述弹性套外螺纹上旋转,所述弹性套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套套接于上游管路部件上,所述紧固套圈的上侧一端与所述弹性套相连接,下侧一端与下游管路部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套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延伸出上密封片和下密封片,所述上密封片和下密封片的厚度小于所述弹性套的厚度。
其中,所述紧固套圈设置有紧固套圈外螺纹,所述紧固套圈外螺纹与所述下游管路部件相连接。
其中,还包括连接套管,所述连接套管包括上连接部,中套管部,下连接部,所述连接套管的上连接部与所述紧固套圈外螺纹相配合使用,所述紧固套圈通过所述连接套管与所述下游管路部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套管的上连接部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套管部的内径,所述中套管部的内径大于所述下连接部的内径。
其中,还包括防返污管芯,所述防返污管芯包括管芯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成一体的嵌套部、收口部和闭合部,所述嵌套部为中空管体,所述收口部的上端与所述嵌套部出口形状相匹配,且下端相贴合,且贴合处为线贴合或面贴合,所述闭合部为侧边相连且内壁相互贴合的弹性薄膜管,所述闭合部的末端出口位置高于所述本体的最下端位置。
其中,所述收口部的侧壁为直面或弧面。
其中,所述闭合部为一段侧边相连且内壁相互贴合的弹性薄膜管,其开口直接与所述收口部的下端贴合处相连接,其出口位置高于所述收口部的下端贴合处位置,或者,所述闭合部为两段相连接的侧边相连且内壁相互贴合的弹性薄膜管,其一段竖直设置,另一端沿水平斜向上方设置,所述闭合部出口位置高于的竖直设置段的弹性薄膜管的底端。
其中,还包括防返污管芯,所述防返污管芯包括管芯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成一体的嵌套部、收口部和闭合部,所述嵌套部为中空管体,所述收口部的上端与所述嵌套部出口形状相匹配,且下端相贴合,且贴合处为线贴合或面贴合,所述收口部的下端贴合处的竖直面位于所述嵌套部的中心轴的左侧,所述闭合部为侧边相连且内壁相互贴合的弹性薄膜管,其进口端与所述收口部下端的贴合处相连接,其出口端折向所述嵌套部的中心轴方向。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的时候,通过紧固套管的旋转,使得紧固套管内螺纹,从与弹性套上端外螺纹相接触,逐渐到与弹性套下端外螺纹相接触,甚至,直到紧固套管由于与弹性套的挤压力很难再旋转,从而使得紧固套管与下水器下端的连接更为牢固、密封性更强,满足了用户对于防脱落和密封性的要求,同时,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安装和使用方便,便于在产业上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下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弹性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弹性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紧固套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紧固套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连接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连接套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防返污管芯的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防返污管芯的结构第二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春江,未经李春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15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