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茶叶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41989.4 | 申请日: | 2015-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69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祝伟;栗子谦;冯博;马骏;任胜;鞠昭;马月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唐正玉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弃物 茶叶 培养基 高锰酸钾 过磷酸钙 棉籽壳 石膏 尿素 食用菌 预处理 食用菌培养基 食用菌培养 重量百分比 有机资源 金针菇 再利用 茶区 干料 剪碎 平菇 水中 香菇 培育 优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茶叶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培养基的总干料的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茶叶废弃物为75%‑97.5%,棉籽壳为:0‑22%,尿素为0-5%、过磷酸钙为0-5%、石膏为0-5%、高锰酸钾为0-0.5%,将茶叶废弃物进行剪碎预处理,将尿素、过磷酸钙、石膏、高锰酸钾溶于适量水中,倒入处理过的茶叶废弃物和棉籽壳中,搅拌均匀得食用菌的培养基。本发明是通过优化实验,选出最优培养基培育香菇、平菇以及金针菇;茶叶废弃物的质量与培养出来的食用菌产出比为1:1.8‑2.5。本发明不仅解决了茶叶废弃物的处理难题,也提高了有机资源再利用的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产茶区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茶叶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适合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其它食用菌。
背景技术
茶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用途。茶叶是我们中华民族饮用悠久的优良饮料,影响极其深远,我国也是产茶大国,每年要生产大量的茶叶。然而,每年茶叶生产过程中都会有大量修剪掉的以及采完茶叶后剩下的废弃茶树枝叶,再加上人们饮茶后的茶叶渣子,都被称为茶叶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都被当作垃圾丢弃了,不仅加大了垃圾的处理量,也未能将这些宝贵的有机质资源回收再利用。与此同时,用于培育食用菌的农副产品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有效充分地利用茶叶废弃物并寻找和开发新的食用菌培养材料来替代已经广泛使用的玉米芯、棉籽壳等农副产品,而提供一种以茶叶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本发明是利用茶园里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叶以及饮用或加工后废弃的茶叶残渣进行再利用生产,用这些废料作为主要培养基栽培食用菌。将修剪下来的枝条通过粉碎机打碎,单独或和叶片拌匀。将过磷酸钙、石膏、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倒入拌匀的茶树枝叶中,并搅拌均匀,灭菌后接种食用菌的菌丝体,在25-28℃培养。从后面的培养中观察到菌丝生长正常,后期生长良好且出菇良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茶叶废弃物变废为宝,将宝贵的有机资源再利用,寻找新的食用菌栽培料,以替代价格日益上涨的玉米芯、棉籽壳等农副产品的技术方法,即解决了茶叶废弃物的处理难题,又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防止浪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以茶叶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培养基的总干料的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茶叶废弃物为75%-97.5%,棉籽壳为:0-22%,尿素为0-5%、过磷酸钙为0-5%、石膏为0-5%、高锰酸钾为0-0.5%,将茶叶废弃物进行剪碎预处理,将尿素、过磷酸钙、石膏、高锰酸钾溶于适量水中,倒入处理过的茶叶废弃物和棉籽壳中,搅拌均匀得食用菌的培养基。
所述的过磷酸钙的含量占总干重质量的1%。
所述的石膏的含量占总干重质量的1%。
所述的高锰酸钾的含量占总干重质量的0.5%。
利用所述以茶叶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1)把搅拌均匀的食用菌培养基装袋封口,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121℃灭菌30分钟,取出备用;
(2)把需要的材料及工具放入接种箱并开紫外灯杀菌;
(3)将手洗干净并用75%酒精棉球擦洗消毒,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工具;
(4)解开食用菌培养基袋口,用接种针深入母种试管内取出母种菌丝体放到栽培种培养基上,然后封口;在食用菌培养基袋另外一端以相同的方式接种封口;
(5)将已接种的食用菌培养基袋放到25-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并定期喷水,保持空气的湿度,培养25-30天得食用菌。
第一步,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配方:马铃薯200克、琼脂16克、蔗糖20克、水1000毫升,培养基pH5.5-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民族大学,未经中南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419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