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噁二唑酰亚胺类绿光铱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439715.1 申请日: 2015-07-23
公开(公告)号: CN105153236B 公开(公告)日: 2017-06-30
发明(设计)人: 张付力;马冬昕;段炼;李素芝;翟滨;曹广秀 申请(专利权)人: 商丘师范学院;清华大学
主分类号: C07F15/00 分类号: C07F15/00;C09K11/06;H01L51/54
代理公司: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25 代理人: 张真真
地址: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文化路29***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噁二唑酰 亚胺 类绿光铱 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噁二唑酰亚胺类绿光铱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或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以下简称OLED)由于具有超轻薄、全固化、自发光、响应速度快、温度特性好、可实现柔软显示等特性,在各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OLED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3年Pope等人(J.Chem.Phys.1963,38:2042~2043)研究了蒽单晶片(10~20μm)的蓝色电致发光,因蒽单晶发光层较厚和所使用的电极材料(银胶和氯化钠溶液)的制约,器件的发光启动电压高达400V,且效率和亮度均较低。然而,该发现开辟了发光科技的一个新领域。此后的二十多年间,OLED的研究进展缓慢。直至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C.W.Tang等(Appl.Phys.Lett.1987,51:913~915)才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他们采用双层结构以8-羟基喹啉铝(Alq3)作发光层、芳香二胺作空穴传输层、ITO作阳极、Mg:Ag(10:1)合金作阴极的双层器件,得到较高量子效率(1%)和发光效率(1.5lm/W):高亮度(>1000cd/m2)和较低驱动电压(≤10V的器件。这一进展重新唤起了OLED应用于全色平板显示器的希望,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1988年,Adchi等人[J.Appl.Phys.1988,27(2):L269~L271]推出了多层夹心式结构,大大扩展了OLED材料的选择范围。

OLED的发光性能与器件采用的载流子注入及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电极材料和器件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发光材料被认为是OLED器件的核心部件。根据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不同,可将其分为单线态(S1)发光的荧光材料和三线态(T1)发光的磷光材料。自旋统计规律表明,OLED器件中所产生的S1态和T1态激子的比例为1:3,故采用纯有机荧光材料的OLED只利用了25%的单线态激子实现发光,同时受光耦合输出功率的影响,其外量子效率最大不会超过5%,阻碍了荧光器件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上述问题,吉林大学的马於光教授(Synth Met.,1998,94:245-248)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orrest等人(Nature,1998,395:151-154)在1998年提出磷光OLED的概念,利用重金属配合物分子产生强烈的自旋-轨道耦合,使原本禁阻的三线态跃迁变为允许,磷光OLED的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在众多贵重金属(如铂、铱、锇、钌等)配合物中(Chem.Soc.Rev.,2010,39:638-655),Ir(III)配合物由于具有较短的激发态寿命、高发光量子效率和光色可调等优点而备受关注(J.Am.Chem.Soc.,2003,125:7377–7387;J.Am.Chem.Soc.,2002,124:4918–4921;Inorg.Chem.,2001,40:1704–1711;Appl.Phys.Lett.,2001,78:1622;Adv.Mater.,2003,15:224–228;Adv.Funct.Mater.,2004,14:1221–1226;Adv.Funct.Mater.,2005,15:387–395;Eur.J.Inorg.Chem.,2010,23:3642–3651;Adv.Mater.,2010,22:1534–1539;Chem.Mater.,2012,24:3684–3695;J.Mater.Chem.C,2014,2:1116-1124;Dalton Trans.,2015,44:8419-8432)。

在理论上,有机电发光显示技术已趋于成熟,一些产品已进入市场,但在产品化进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用于OLED器件的Ir(III)配合物容易发生三线态-三线态间以及三线态-极化子间湮灭,从而使制备的器件在较高电流密度时器件的效率滚降非常明显,限制了此类材料在OLED中的应用。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的Ir(III)配合物,引入噁二唑酰亚胺衍生物作为该类配合物的第二配体,该配体相比于常用的乙酰丙酮辅助配体有较好的电子传输能力,在制备的器件中拓宽了发光层中电子-空穴复合的区域,提高了OLED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有效改善了器件的效率滚降现象。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商丘师范学院;清华大学,未经商丘师范学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97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