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机用冷凝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34183.2 | 申请日: | 2015-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99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 发明(设计)人: | 平田甲介;松田伸隆;笠松贡 | 申请(专利权)人: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机 冷凝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机用冷凝器,在最下层的导热管组的特定位置设置出使得阻碍导热的未冷凝的气体容易滞留的位置,从而能够从该滞留的位置适当地抽出未冷凝的气体。在将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收纳于一个容器主体(11)的制冷机用冷凝器中,在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之间设置有分隔板(15),该分隔板(15)沿将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分隔的垂直方向延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却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气体冷凝的制冷机用冷凝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双路冷凝器(double bundle condenser)式制冷机,其中,冷凝器(condenser)具备包括冷却水冷凝器与温水冷凝器的两个冷凝器,冷却水冷凝器始终与冷却塔连接,温水冷凝器用于供暖用温水的加热。该双路冷凝器式制冷机中具备如下冷凝器,该冷凝器将作为冷却水冷凝器的冷却水用导热管组与作为温水冷凝器的温水用导热管组收纳于一个容器主体。
图5是示出将冷却水用导热管组与温水用导热管组收纳于一个容器主体的以往的冷凝器的示意性的纵向剖视图。如图5所示,冷凝器2构成为,在由圆筒形的容器主体11与在容器主体11的两端部设置的管板形成的空间内,配置有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构成为包括上层导热管组12A、中层导热管组12B以及下层导热管组12C,温水用导热管组13也同样地构成为包括上层导热管组13A、中层导热管组13B以及下层导热管组13C。在上层导热管组12A以及上层导热管组13A的上方配置有挡板14。
制冷剂气体从位于容器主体11的上部的制冷剂入口11IN流入,并因挡板14而向左右分流,分流后的一方朝向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流动,另一方朝向温水用导热管组13流动。制冷剂气体在从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以及温水用导热管组13中通过的期间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从位于容器主体11的下部的制冷剂出口11OUT流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3-92946号公报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在使用具备图5所示的构造的冷凝器的涡轮制冷机进行连续运转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的见解。
如在图5中使用箭头示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那样,从制冷剂入口11IN流入到容器主体内的制冷剂气体因挡板14而向左右分流,分流后的一方朝向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流动,另一方朝向温水用导热管组13流动。朝向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流动的制冷剂气体有时按上层导热管组12A、中层导热管组12B、下层导热管组12C的顺序流动,不仅如此,还能够想到如下情况:一部分并不流入到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而是从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之间通过,另一部分从中层导热管组12B、下层导热管组12C流出并流入到温水用导热管组13。同样地,朝向温水用导热管组13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也有时按上层导热管组13A、中层导热管组13B、下层导热管组13C的顺序流动,不仅如此,也能够想到如下情况:一部分并不流入到温水用导热管组13而是从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之间通过,另一部分从中层导热管组13B、下层导热管组13C流出并流入到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
这样,在将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收纳于一个容器主体11的冷凝器2中,相对于两个导热管组,当温度与流量不同的流体在各管内流动时,还能够想到如下情况:从压缩机排出并流入到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从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之间通过,另一部分在冷却水用导热管组12与温水用导热管组13之间往来,由于无法对制冷剂气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推断,所以无法确定阻碍导热的未冷凝的气体滞留的位置,从而无法选定用于抽出未冷凝的气体的有效的抽气位置。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未经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41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