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驾驶室内的四肢保护气囊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30030.0 | 申请日: | 2015-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8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 发明(设计)人: | 尹高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206 | 分类号: | B60R21/206;B60R21/231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107 | 代理人: | 卢鸳凤 |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驾驶 室内 四肢 保护 气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安全气囊,特别是应用在驾驶室内的四肢保护气囊。
背景技术
气囊做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为减少人与车内物件发生直接的二次碰撞,可以通过迅速打开一个内置气囊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目前车上使用的气囊分布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和车顶三个方向,但是现有的安全气囊基本上都以保护头部和胸部为主,对于四肢的保护比较弱。为此中国专利权利人提出了副架驶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汽车[专利号:200510021485.3],该安全气囊包括气袋、气体发生器、罩盖及外观,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气袋组装折叠后装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罩盖罩设于所述外壳开口上;所述气袋包括展开后与面向座位一侧的前片、以及设置有所述气袋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的气袋口的后片;其特征是:所述气袋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的气袋口设置于所述气袋后片中部偏下,气袋前片上下长大于后片上下长度;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气袋呈月牙形,面向座位一侧重为外凸状,面向手套箱盖一侧为内凹状。上述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膝部的局部位置的保护方案,因为只是针对膝部的保护装置,所以气囊较小,打开瞬间对腿部的冲击力有限,所以上述技术方案就能满足了安全的要求。
但是在在汽车发生较高强度的正面碰撞时,前排人员的膝部、腿、胳膊、手腕等都会随着碰撞强度的增加而与仪表板发生碰撞,若需要同时对膝部、腿、胳膊、手腕等四肢都能进行保护,则需要充气后使气囊能延伸超出人体四肢的大气囊。而大气囊的应用,必须得克服气囊本身冲击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在驾驶室内,因为驾驶室内具有方向盘、油门踏板、刹车踏板等结构,给四肢气囊的设置造成了困难;而且因为方向盘上气囊的设置,忽略了对四肢的保护;因此驾驶室内的四肢防护措施成为目前的“薄弱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驾驶室内的四肢保护气囊,该气囊不但可以保护驾驶员的四肢,而且克服了大容积气囊打开瞬间对人体的冲击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汽车驾驶室内的四肢保护气囊,设置在方向盘下方的仪表板内,包括一端具有开口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开口处的盖板、组装折叠后设置在壳体内的气袋和气体发生器,所述气袋包括展开后面向座位一侧的前片、以及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的后片,所述气袋充气后前片和后片向上展开的部分为上部、向下展开的部分为下部,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前片的上、下部之间分别连接有非弹性的拉带;所述后片的上、下部上分别设有若干褶皱;且所述盖板与壳体的开口处设有在气袋充气时能使盖板相对壳体移动一段距离的连接结构。
四肢保护气囊的气袋在充气后从下向方向盘的上方展开的上部用于保护上肢,从上往下展开的下部用于保护下肢,充气后的上部和下部一整体对四肢起到保护作用。
本发明中的气袋充气后需要延伸到人体的上肢位置,以及人体的下肢位置,所以气袋的容积大,而气体发生器给这样的气袋充气时冲击力也非常强,若气袋未能沿上方和下方顺利展开,不但不能保护四肢,而且直接的冲击力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本发明通过设置在壳体开口处的盖板将气袋封装在壳体内,而且在气袋充气时盖板与壳体间的连接结构不但能避免盖板直接撞击人体,同时盖板与连接结构对气袋充气时的膨胀厚度进行了限制,对人体起到了一次保护作用;在气袋内部于面向人体的前片与发生器之间设置非弹性的拉带,在气袋往上或往下展开时,前片与发生器之间设置非弹性的拉带限制了充气时气袋朝向人体方向的膨胀厚度,进一步避免气袋冲击力给人体造成伤害,同时给气袋往上和往下展开的导向,对人体起到了二次保护作用;而在后片的上、下部上分别设置的若干褶皱,并与拉带、盖板及连接结构的组合设置,使气袋充气时的冲击力转向上、下两个方向,并使后片沿着仪表板向上和向下展开,对人体起到了三次保护作用;顺利展开后的气袋对人体的四肢起到了最后的保护作用。
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根非弹性的拉线,所述拉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盖板与壳体上,所述拉线设置在气袋的两侧。作为优选,壳体开口处的四个角上与盖板之间分别连接有非弹性的拉线,四角同时被限位,限制了盖板侧转,减少了与人体的撞击。拉线在盖板正常扣合在壳体上时处于松驰状态,当气低充气后,盖板直接顶压在充气后的气袋上,此时拉线处于拉紧状态。拉线可以为各种具有强度且可弯曲的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0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