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柔性薄膜微波应变PIN二极管阵列的检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27083.7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6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秦国轩;刘昊;蔡天昊;王飞;徐艳蒙;黄治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7/28 | 分类号: | G01B7/2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柔性 薄膜 微波 应变 pin 二极管 阵列 检测器 | ||
1.一种具有柔性薄膜微波应变PIN二极管阵列的检测器,包括有二极管阵列(1),所述二极管阵列(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行驱动信号(5),所述二极管阵列(1)的信号输出端依次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2)和AD转换单元(3)连接列驱动信号(4),所述的AD转换单元(3)输出数字图像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极管阵列(1)是由多数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应变二极管单元(11)构成的应变二极管阵列,每一个应变二极管单元(11)均是包括有柔性的第一应变二极管(111)和柔性的第二应变二极管(112),所述第一应变二极管(111)和第二应变二极管(112)的一端分别对应连接用于控制应变二极管单元(11)的开启和关闭的第一晶体管(113)和第二晶体管(114)的源极,另一端接电源,所述第一晶体管(113)和第二晶体管(114)的栅极连接行驱动信号(5),所述第一晶体管(113)和第二晶体管(114)的漏极依次通过模拟信号处理单元(2)和AD转换单元(3)连接列驱动信号(4),所述第一应变二极管(111)和第二应变二极管(112)构成L型结构的应变二极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柔性薄膜微波应变PIN二极管阵列的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应变二极管(111)和第二应变二极管(112)构成的L型结构的应变二极管组包括有:柔性塑料基板(801),连接在所述柔性塑料基板(801)上的材料层(80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材料层(802)上的P型掺杂的第一单晶硅薄膜(803)、P型掺杂的第二单晶硅薄膜(808)、N型掺杂的第三单晶硅薄膜(805)、N型掺杂的第四单晶硅薄膜(810),未掺杂的第五单晶硅薄膜(804)以及未掺杂的第六单晶硅薄膜(809),所述的第三单晶硅薄膜(805)、第五单晶硅薄膜(804)和第一单晶硅薄膜(803)依次连接设置构成第一应变二极管(111)或第二应变二极管(112),所述的第四单晶硅薄膜(810)、第六单晶硅薄膜(809)和第二单晶硅薄膜(808)依次连接设置构成第二应变二极管(112)或第一应变二极管(111),其中,第一单晶硅薄膜(803)和第二单晶硅薄膜(808)分别通过互联金属(806)连接电源端(807),所述的第三单晶硅薄膜(805)通过互联金属(806)连接第一晶体管(113)或第二晶体管(114)的信号接收端(812),所述第四单晶硅薄膜(810)通过互联金属(806)连接第二晶体管(114)或第一晶体管(113)的信号接收端(8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柔性薄膜微波应变PIN二极管阵列的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晶体管(113)和第二晶体管(114)为薄膜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柔性薄膜微波应变PIN二极管阵列的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塑料基板(801)采用PET塑料或PVC塑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柔性薄膜微波应变PIN二极管阵列的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材料层(802)采用SU-8材料或AZ5214光刻胶材料或S1813光刻胶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柔性薄膜微波应变PIN二极管阵列的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变二极管(111)或第二应变二极管(112)的应变检测面呈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708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