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26558.0 | 申请日: | 2015-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6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龚文资;彭出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W10/06 | 分类号: | B60W10/06;B60W10/08;B60W20/20;B60K6/36;B60K6/4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53 江苏省无锡市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联 式油电 混合 动力 汽车 传动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是指携带不同动力源、可根据汽车的行驶需要同时或分别使用不同的动力源而行驶的汽车,目前最常见的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即以发动机和电动机为动力源。混合动力汽车按动力系统结构形式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与电动机单独输出动力驱动车轮。虽然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不能实现零排放,但它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具有更好的环保、节能与经济性,在目前及近期都将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包括:
动力电池,其输入端与充电接口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输出端与变频器连接,为变频器提供工作电源,同时将电量信息反馈给变频器,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输出端通过DC/DC转换器与辅助蓄电池连接;
辅助蓄电池,其第一输出端通过发动机辅助控制开关与发动机控制单元连接,其第二输出端通过点火开关与混合动力控制单元连接,其第三输出端与变频器连接;
发动机控制单元,其第一信号端与发动机连接,用于控制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并接收发动机的运行参数信息,其第二信号端通过CAN总线与混合动力控制单元连接,并接收混合动力控制单元的控制指令;
辅助起动机,其输入端与发动机控制单元连接,其输出端与发动机连接;
单排行星齿轮机构,其由齿圈、行星架以及太阳轮构成;其中,所述行星架依次通过主减速器、差速器与车轮连接;
混合动力控制单元,其第一信号输入端分别与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档位传感器、制动传感器以及车速传感器连接,其第一信号输出端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发动机运行,其第二信号输出端通过变频器控制电机工作,其第三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一离合器控制发动机输出轴与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太阳轮接合,其第四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二离合器控制发动机输出轴与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中的齿圈接合,其第五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三离合器控制电机输出轴与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行星架接合,其第六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一制动器对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中的齿圈进行制动,其第七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二制动器对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太阳轮进行制动。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为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传动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系统中只有一个电机,能同时起到驱动、发电、启动发动机的作用;系统中无单独设置的变速器,单排行星齿轮机构能起到无级变速器的功能;发动机控制单元与混合动力控制单元能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实现工作模式的最佳优化。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功能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涉及一种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包括:
动力电池2,其输入端与充电接口1连接;所述动力电池2的第一输出端与变频器5连接,为变频器5提供工作电源,同时将电量信息反馈给变频器5,所述动力电池2的第二输出端通过DC/DC转换器3与辅助蓄电池4连接。
辅助蓄电池4,其第一输出端通过发动机辅助控制开关8与发动机控制单元9连接,其第二输出端通过点火开关6与混合动力控制单元7连接,其第三输出端与变频器5连接。
发动机控制单元9,其第一信号端与发动机11连接,用于控制发动机11的工作状况,并接收发动机11的运行参数信息,其第二信号端通过CAN总线与混合动力控制单元7连接,用于接收混合动力控制单元7的控制指令。
辅助起动机10,其输入端与发动机控制单元9连接,其输出端与发动机11连接。
单排行星齿轮机构20,其由齿圈17、行星架18以及太阳轮19构成;其中,所述行星架19还依次通过主减速器22、差速器23与车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65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