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热条件下相分离法获得Na0.5Bi0.5TiO3及Na-Ti-O纳米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25326.3 | 申请日: | 2015-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6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英;张化振;朱满康;侯育冬;王如志;隋曼龄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23/00 | 分类号: | C01G23/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条件下 分离法 获得 na sub 0.5 bi tio ti 纳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纳米粉体的水热合成方法,属于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温高压水热法是制备纳米粉体的重要化学合成方法,其产物的形貌及成分取决于水热过程中pH值及压强、反应温度和时间、反应物浓度等多个因素的控制。与一些传统制备手段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相对较容易的组分调控,获得的粉体粒径小,分布窄,形貌丰富多样;可以制备其他方法难以制备的某些物相、低温同质异构体等,易于保留水热过程中的亚稳态、中间态,探索新物相。
目前对水热产物的后期处理均采用直接混合洗涤,尚未有将目标产物和中间产物成功分离的方法及报道。因而水热产物中所捕捉、获得的亚稳态,尤其是一些中间产物,往往是与目标产物的混合态粉体,难以得到单一产物。这一方面会影响到目标产物的纯度和性能,另一方面不利于所生成的亚稳态中间产物的结构及性质探究。
本发明,在水热系统中,通过反应原料浓度控制,同时生成了Na0.5Bi0.5TiO3及Na-Ti-O一维纳米结构;并首次利用物相分离技术,成功将二者分离,获得了相对纯净的Na0.5Bi0.5TiO3粉体和Na-Ti-O纳米线;并进一步研究了Na-Ti-O纳米尺度的光学性能及力学性能;该工艺的开拓有利于目标产物及中间产物的单一化及结构、性能研究,推动了水热技术的实质性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水热反应条件下同时获得Na0.5Bi0.5TiO3及Na-Ti-O两种产物,并利用物相分离技术成功将两种纳米粉体分离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水热条件下的相分离技术,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水热条件下相分离获得Na0.5Bi4.5TiO3及Na-Ti-O纳米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一定量的五水硝酸铋,且硝酸铋的量为0.03-0.05mol/50ml水热釜;将硝酸铋在研钵里充分研磨成细的粉末;按摩尔比为Bi:Ti=1:2的化学计量关系,称取二氧化钛粉体;
2)配置12—2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3)将称取研磨好的硝酸铋和二氧化钛粉末,加入到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4)将混合溶液转移到聚四氟乙烯的反应釜中,填充度为80%--85%之间;然后将反应釜密封到钢制的水热罐中,将水热罐整体转移至反应炉中,200-220℃温度下,反应60-70h;
5)反应结束后,以10℃/h的速率降至室温,由于密度不同发生相分离得到上部液体和底部固态产物;
6)倒掉上部液体,底部固态产物分为上层松散的白色泡沫状和下层紧致细密的粉饼状,将两层剥离,分装到不同的离心管中;
7)将上述反应得到的两种粉体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干燥,分别得到Na-Ti-O纳米线和Na0.5Bi4.5TiO3纳米粉。
将上述反应得到的粉体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数次,直至最终离心管液体pH值为7;然后干燥,得到干燥纯净的纳米粉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利用简单的设备和巧妙的工艺控制,使水热反应中密度不同的两种产物发生相分离,解决了很多情况下水热反应产物混杂的困难。并通过一步水热法首次同时分离获得了相对纯净的Na-Ti-O纳米线和Na0.5Bi0.5TiO3纳米粉。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获得的Na0.5Bi0.5TiO3及Na-Ti-O混合纳米产物的扫描电镜图
图2实施例2物相分离法获得的Na0.5Bi0.5TiO3的扫描电镜图
图3实施例2物相分离法获得的Na0.5Bi0.5TiO3的成分分析
图4实施例2获得的Na-Ti-O纳米线的扫描电镜图
图5实施例2获得的Na-Ti-O纳米线的透射电镜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53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