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电遥控人工引雷火箭点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14851.5 | 申请日: | 2015-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0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李炎新;张琪;杨波;石立华;高成;陈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F3/04 | 分类号: | F41F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电 遥控 人工 火箭 点火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电遥控人工引雷火箭点火装置,特别是一种在强雷电干扰环境中的无线电遥控人工触发雷电的火箭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引雷(火箭引雷),通常是在适宜的雷暴条件下,向雷暴云发射尾部携带一根细长导线的小型火箭来触发闪电,该技术不仅可令雷电击中某一固定地点,且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雷电的发送时间,为研究雷电物理及各种防雷方法提供了极其方便的途径。众所周知,引雷系统中的火箭发控装置不可或缺,其通过导线可以实现远距离控制火箭,但引雷一旦成功,强大的雷电流在沿导线流经控制室的过程中产生极强的电磁辐射,会对人员、设备造成损害。此外,拉线遥控点火技术要求在发控点与发射点之间数十米的距离内不能存在障碍物,且地势平坦,否则拉绳难以成功牵动,火箭也就难以点火。为了消除这个缺陷,无线电遥控点火技术应运而生,但在强烈、复杂的雷电电磁环境下,传统的无线电遥控接收机极易误触发火箭或者控制失效。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ZL200510041659.2“人工引发雷电气动遥控火箭点火装置”,2005年公开了一种通过压缩空气来启动开关进行火箭点火的装置。该装置利用压缩空气替代发控点与发射点间的连接导线,切断了雷电流流向发控点的路径,但气动点火装置复杂,一旦气路漏气,点火装置就会失效,且较长的输气管道使其应用和维护均不方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人工引雷火箭点火装置的问题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使用简便、低成本的无线电遥控人工引雷火箭点火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无线电遥控人工引雷火箭点火装置,包括数字编码发射器和解码接收引爆器两部分,所述的解码接收引爆器,包括有电磁屏蔽和防水功能的铝合金外壳、防水开关、无线电接收天线、屏蔽双绞线,以及封装在铝合金壳内的无线电接收控制电路;所述无线电接收控制电路采用紧凑防电磁干扰布线,包括带通滤波器、微型高频接收模块、解码集成电路、驱动电路、继电器、储能电容和蓄电池。
所述的屏蔽双绞线通过航空插头与引爆器连接,输出脉冲电流到引雷火箭。
所述滤波器设计为315MHz带通滤波器,对承载点火指令的无线电波进行滤波。
所述微型高频接收模块对滤波后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放大解调。
所述的解码集成电路输出解码有效和解码信号双重确认指令。
所述的驱动电路接收解码集成电路的解码信号和解码有效双重信号,并进行滤波,然后对此双重信号放大、做“与”运算后,驱动继电器。
所述的继电器为双刀双掷开关;常闭时,一输出开关刀短路,保护火箭的电爆管,另一开关刀给储能电容充电;动作时,切换储能电容,使之与电源串联并输出点火脉冲电流,引爆火箭的电爆管。
所述的储能电容在解码接收引爆器加电处于待机时,由电源通过限流电阻和单向导电二极管对其进行充电储能;在点火时,通过继电器的切换与电源串联提高电压后输出点火脉冲电流。
所述的蓄电池装有保护电路,可反复充电,为无线电接收控制电路提供电能。
本发明的优点有:
1、电路结构紧凑、微型化,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2、解码接收引爆器的电路安装在防水的铝合金壳子中,点火电流从航空插头输出,经屏蔽双绞线送到电爆管,具有极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3、无线电遥控频率为315MHz,远高于雷电所覆盖的电磁频谱,天线接收的无线电遥控信号再经带通滤波器滤波,滤除雷电干扰能量,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提高;
4、遥控指令经编码加密,接收端的解码接收引爆器有解码信号和解码有效双重确认指令,双重确认的指令经驱动电路滤波、放大后驱动微型继电器,点爆电爆管;待机时继电器输出处于短路状态保护电爆管,因而安全性极高;
5、电源采用容量大、可反复充电的锂电池,因而工作时间长;
6、利用双刀双掷开关型继电器切换储能电容,实现输出脉冲的电压加倍,降低对电源电压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无线电遥控人工引雷火箭点火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驱动电路和继电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148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雷达红外隐身集成复合隐身篷布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换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