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属微孔管网的能量转换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14089.0 | 申请日: | 2015-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2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 发明(设计)人: | 奉政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奉政一;晏飞 |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F01K27/02;B60H1/18 |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郭元艺 |
| 地址: | 110005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金属 微孔 管网 能量 转换 系统 | ||
本发明属能量转换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金属微孔管网的能量转换系统,包括冷媒换热组件(1)、液压泵(5)、换热器(6)及动力透平机(8);所述冷媒换热组件(1)的液体分配器(102)的一管路端口经液压泵(5)与换热器(6)的换热输入端口相接;所述换热器(6)的换热输出端口与动力透平机(8)的入口相接;所述动力透平机(8)的出口与冷媒换热组件(1)的气体分配器(103)相接;所述换热器(6)采用冷媒传热毛细管结构;所述动力透平机(8)通过透平输出轴(801)对外传输动力。本发明成本低廉,能效比高,兼容性好,节能环保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能量转换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金属微孔管网的能量转换系统。该系统适于船、车、飞机交通工具的余热转换及建筑供暖、制冷、发电系统、电厂乏汽农业土壤加热、透平动(电)力转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供暖、制冷设备的普及,其碳排放已占世界能源消耗的近三分之一,而电厂、船、车、飞机目前功热效率在33~40%左右,让地球碳排放不堪重负。基于郎肯循环热力学最大做功效率为:Wmax=Q (T1-T2) /T1,尽管余热动力(发电)发明不计其数,但在没有研发出最重要的低温、低成本散热部件的情况下,能量转化效率目前无法实现预期指标。如何解决动力设备综合应用效能差,生产成本高,性价比低等问题一直备受业界人士广泛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成本低廉,能效比高,兼容性好,节能环保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的基于金属微孔管网的能量转换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金属微孔管网的能量转换系统,它包括冷媒换热组件、液压泵、换热器及动力透平机;所述冷媒换热组件的液体分配器的一管路端口经液压泵与换热器的换热输入端口相接;所述换热器的换热输出端口与动力透平机的入口相接;所述动力透平机的出口与冷媒换热组件的气体分配器相接;所述换热器采用冷媒传热毛细管结构;所述动力透平机通过透平输出轴对外传输动力。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发明系统还可设有排烟管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换热输出端口经排烟管换热器与动力透平机的入口相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系统所述冷媒换热组件的冷媒传热金属毛细管可平行铺设于船体与海水隔离的钢板上;所述换热器采用冷媒传热毛细管盘绕缸套结构;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桨叶固定相接;所述动力透平机的透平输出轴与透平桨叶固定相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系统所述换热器可采用冷媒传热毛细管盘绕缸套结构;所述冷媒换热组件置于汽车车体;所述动力透平机的透平输出轴与汽车发电机的输入轴或车轮相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系统在所述冷媒换热组件后部设有动力风扇;所述冷媒换热组件的液体分配器分别与第一节流部件及第二节流部件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另一端与车内冷暖换热器一端口相接;所述车内冷暖换热器的另一端口经压缩机与冷媒换热组件的气体分配器相接;所述换热器采用冷媒传热毛细管盘绕缸套结构;所述换热器的换热输出端口与排烟管换热器的入口连接后再经供暖转换阀分两路,一路与车内冷暖换热器及压缩机的连接端口相接,另一路与车内冷暖辐射换热单元的气态分配器入口相接;所述车内冷暖辐射换热单元的液态分配器出口与第二节流部件的另一端口相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系统所述冷媒换热组件可采用汽车外铝板微孔管换热组件或碳纤维微孔布,其前部设置液体分配器,后部设置气体分配器。
另外,本发明系统所述冷媒换热组件可置于飞机机体;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桨叶或离合器相接;所述动力透平机的透平输出轴与透平桨叶或离合器相接。
其次,本发明热力管线中的蒸汽管线及回水管线的端口分别接换热器的热交换循环端口;所述冷媒换热组件设置在建筑物结构或农作物土壤中;所述动力透平机的透平输出轴接发电机或农业动力机械的动力输入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奉政一;晏飞,未经奉政一;晏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140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操控逆变器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无线受电电路及使用了它的电子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