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碱以及利用固体碱实现地沟油协同脱酸脱色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13499.3 | 申请日: | 2015-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23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爽;刘会娥;关宇;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主分类号: | B01J20/00 | 分类号: | B01J20/00;C11B3/10;C11B3/00;C11B3/16;C11B3/12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7 | 代理人: | 高洋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以及 利用 实现 地沟 协同 脱酸 脱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油脂精炼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体碱以及利用固体碱实现地沟油协同脱酸脱色的方法。主要是以地沟油为处理对象,利用该复合型固体碱对其进行脱酸脱色处理。该复合型固体碱由活性炭与活性白土组成,一方面由于制备固体碱的吸附特性,通过改变固体碱原料比例与浸渍处理液浓度,可以广泛适用不同来源与类型地沟油的脱色处理,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处理温度、时间、固体碱使用量,可以改变地沟油的脱酸脱色效率,达到最优的地沟油脱酸脱色效果。利用复合的负载碱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实现了地沟油同时脱酸脱色处理,而且该过程还有脱酸脱色效率高、中性油得率高等特点。处理后的产品完全可以作为后续深加工的原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脂精炼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体碱以及利用固体碱实现地沟油协同脱酸脱色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企业废弃的油脂的越来越多。主要来源于餐饮行业加工食品和清洗餐具后排出的浮油、煎炸食品的废油、动植物油品下脚料、酸化油脂等,俗称地沟油、潲水油或泔水油。目前我国的废弃油脂虽然产量巨大,却并没有的得到充分的合理回收与利用。如果直接将这些废弃油脂排入下水道,不仅会阻塞、腐蚀管道,而且每千克废油可使15000平方米水域遭到污染,严重时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将回收的废弃油脂经简单的加热、去渣、脱水等工艺加工后,作为食用油品出售,对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产生300-500万吨废弃油脂,合理回收利用废弃油脂资源已成为我国持续健康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分离脱除废弃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和有色杂质是废弃油脂预处理工艺中重要的处理过程。现有的脱酸脱色方法较多,一般分别使用碱炼法脱除游离脂肪酸,使用白土脱除有色杂质。但这些工艺在废弃油脂的处理上一方面达不到良好的脱酸或脱色效果;另一方面流程复杂,会有二次污染废物产生。
近年也出现了一些脱酸脱色新的处理方法,如CN104450207利用甘油酯化法来降低地沟油的酸值,这种方法虽然充分利用了地沟油中的游离酸使之有效的转化为酯,并使处理后油酸值降低至0.5mgKOH/g,但该方法条件较为苛刻,并需要对产物进行多步精馏分离等后处理过程;CN103589517使用一种硅酸镁材料对地沟油进行吸附脱色处理,可以达到一定的脱色效果,并结合硅酸镁的特性,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酸值,但脱除效果并不明显,处理后油脂酸值仍在3.5mgKOH/g以上,无法满足直接作为后续深加工原料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解决一次性完成地沟油的脱酸脱色的处理问题,提出一种固体碱以及利用固体碱实现地沟油协同脱酸脱色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碱,所述的固体碱以活性炭与活性白土为原料,按质量份数计,活性炭55-70份,活性白土30-45份,将活性炭与活性白土充分研磨混合后,加入500份稀盐酸,搅拌1h后过滤,用蒸馏水冲洗至中性后,过滤所得固体,在烘箱中于105-110℃干燥2h后取出,将所得的活性炭与活性白土混合物加入质量浓度为10%-30%的NaOH溶液中进行浸渍处理,室温搅拌12h,过滤后,将过滤所得固体置于105-110℃下干燥3h后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即得固体碱。
以上活性炭及活性白土均为市售产品。
本发明的另一个还公开了上述固体碱用于地沟油协同脱酸脱色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利用固体碱实现地沟油协同脱酸脱色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过滤除渣
回收的地沟油含有大量的固体残渣,为除去不溶性杂质,首先对地沟油进行机械过滤处理,除去大部分的固体残渣。
(2)蒸馏脱水
经过滤后的地沟油在105℃下搅拌一段时间,至恒重后取出,即脱除了地沟油中所含有的游离水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134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