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的中药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10931.3 | 申请日: | 2015-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8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梦琦;李江红 |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4 | 分类号: | A61K36/8994;A61P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化学性 损伤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人体的肝损伤大多是由化学性肝毒性物质所造成的。化学性肝损伤主要来自于大自然、人类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对肝脏有毒的物质、食物、药品以及大量饮酒等的有害化学物质所致的肝损伤。人体的肝脏对外来化学毒物有很强的生物转化、解毒功能,包括氧化解毒、还原解毒、水解解毒及结合毒性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肝脏可将其有毒物质排出体外;有研究表明,在化学性肝损伤中患病人数最广,比例最高的症状就是酒精肝与脂肪肝,酒精肝损伤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肝脏损伤,长期大量饮酒会引发酒精肝;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诱发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病症,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及解毒功能,当肝细胞脂肪变形后,解毒功能衰退,很容易造成内毒素、外毒素在体内潴留,对机体造成毒害。而所有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亲肝毒物”,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可引起肝脏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肝硬化和肝癌等肝损伤症状。化学性肝损伤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通过抗氧化及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和促进肝脏的对毒物的排泄作用可有效的预防化学性肝损伤和保护肝脏,大量脂肪在体内过多的堆积而引起的具有高发性、普遍性的疾病,给肝脏造成过多负担,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合成增加或转运利用减少,则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超过肝脏湿重的5%时,就形成脂肪肝,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内的堆积。其贮积量如果超过肝脏重量的5%以上或者组织学上有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即称为脂肪肝。据报道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7%左右,其中90%的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约2.5%~5%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化学性肝损伤是由化学性肝毒性物质所造成的肝损伤。这些化学物质可通过胃肠道门静脉或体循环进入肝脏进行转化,因此肝脏容易受到化学物中的毒性物质损害,化学毒物损伤肝脏的机理主要有脂肪变性、脂质过氧化反应及胆汁郁积反应等,而以上这些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可诱发并导致许多人体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人身健康。
日常生活中,化学性有害物质,会通过胃肠道,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进行转化,肝脏容易受到这些毒性物质的损害,这些毒物防不胜防,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形成化学性肝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中国近有3.5亿三高人群,其中血脂偏高人群占90﹪以上,因血脂偏高引起的脂肪肝问题是造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的重要原因。
大量调查显示,化学性肝损伤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并且近年来肝脏受损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也有年轻化趋势,其中80﹪患者在40岁左右,全球普通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为20﹪~30﹪,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为12﹪~24﹪,且有上升趋势。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50﹪的人有发生NAFLD的危险。长期或间断性大量饮酒可以起肝损伤,引起代谢紊乱,不能利用或无力贮存营养物质,而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恶化、汽车尾气等令空气中充满了各种化学毒物,同样损伤肝脏及身体健康,而要保肝护肝,就要有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足量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利于增加肝脏的解毒功能和提高机体对苯、磷与卤代烃等毒物的抵抗力,本中药组合物原料中的功效成分能够防止酒精、化学毒素、重金属、药物、食物毒素、环境污染等对肝脏造成的损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所以,有化学性肝损伤危险者应远离影响肝脏正常解毒作用有害毒素,从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促进肝脏对毒物的排泄和保护肝细胞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梦琦;李江红,未经李梦琦;李江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109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