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相合成制备纯相四氧化三钴的生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06987.1 | 申请日: | 2015-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8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袁国和;袁邦耀;叶圣毅;王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凯力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10/00;C01G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合 制备 纯相四 氧化 生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氧化三钴生产设备,具体说是一种液相合成制备纯相四氧化三钴的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四氧化三钴的生成过程中,配制钴液与配制碱液在通空气氧化的反应中,因反应部位氧化的强度不同,生成的氧化钴形成区别:一种成型松散,影响颗粒的振实和松装偏低,比表面偏高,这些料如制成锂电池,将影响电池压实,从而降低电池的含电量。另一种成型晶化,该颗粒成型时包含或晶化较多钠,通过XRD分析仍然含有羟基氧化钴,不符合客户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拟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在四氧化三钴在生产过程中因反应速率变化而生成物随之变化得到纯性四氧化三钴的生产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相合成制备纯相四氧化三钴的生产装置,包括反应釜体、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碱液进料管和搅拌桨,反应釜体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和碱液进料管均平行于反应釜体轴线伸入反应釜体内,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和碱液进料管距离反应釜体内壁5-50厘米,钴液进料管的下管口和碱液进料管的下管口高于氧化剂进料管的下管口,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和碱液进料管三管的下管口形成的平面与水平面呈0-60度夹角,搅拌桨的高度处于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和碱液进料管三管的下管口中最高和最低的管口水平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和碱液进料管三管在水平面上投影为正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正三角形边长为反应釜直径的0.5-0.8。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桨桨叶长度与反应釜半径的0.35-0.45。
再进一步地,所述钴液进料管的下管口位于搅拌之上0-25cm,碱液进料管的下管口位于搅拌之上0-40cm,空气进料管位于搅拌之下0-60cm。
反应通过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和碱液进料管送入,搅拌,釜体直径的相对具体,同时兼顾反应要素的调节,制造出符合的产品。氯化钴溶液先进行深度除油处理,配置成需要浓度的钴溶液,按比例加入添加剂,与液碱在特制反应釜中进行反应,通入空气进行氧化,通过控制反应速率,控制颗粒生成环境,从而制造出纯相的四氧化三钴。
通过调节三根进料管的下管口形成的平面与水平面夹角,结合控制三根进料管距离以及釜壁的相对距离的调节,制备纯相得四氧化三钴,氧化完全,颗粒成型较好,颗粒振实≥2.8 g/㎝3、松装≥1.7 g/㎝3、钠≤0.030%、钴含量≥69.5%、颗粒为球形。本发明操作流程简便、生产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反应釜体1,氧化剂进料管2,钴液进料管3,碱液进料管4,溢流口5,搅拌桨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一种液相合成制备纯相四氧化三钴的生产装置包括反应釜体1、氧化剂进料管2、钴液进料管3、碱液进料管4和搅拌桨6,反应釜体1上设有溢流口5,氧化剂进料管2、钴液进料管3和碱液进料管4均平行于反应釜体1轴线伸入反应釜体1内,氧化剂进料管2、钴液进料管3和碱液进料管4距离反应釜体1内壁5-50厘米,钴液进料管3的下管口和碱液进料管4的下管口高于氧化剂进料管2的下管口,氧化剂进料管2、钴液进料管3和碱液进料管4三管的下管口形成的平面与水平面呈0-60度夹角,搅拌桨6的高度处于氧化剂进料管2、钴液进料管3和碱液进料管4三管的下管口中最高和最低的管口水平面之间。氧化剂进料管、钴液进料管和碱液进料管三管在水平面上投影为正三角形。正三角形边长为反应釜直径的0.5-0.8。搅拌桨桨叶长度与反应釜半径的0.35-0.45。钴液进料管的下管口位于搅拌桨之上0-25cm,碱液进料管的下管口位于搅拌桨之上0-40cm,空气进料管位于搅拌桨之下0-60cm。
反应釜体1的内壁上可均布有多个垂直设置的挡板,用于对应搅拌浆搅流,提高反应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凯力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凯力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69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空气能、热回收三联供热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