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性热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00066.4 | 申请日: | 2015-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6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郑怀;苏丹;刘亦杰;郭醒;雷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 地址: | 430072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散热,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heat pipe)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即便采用低转速、低风量电机,同样可以得到满意效果,使得困扰风冷散热的噪音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但是目前市场上热管的管壳大多为金属无缝钢管,此种热管为刚性物体,正常工作时不能进行较大程度的变形。但在众多领域需要具有柔性的热管进行散热,比如内部装置复杂,内部空间狭小,不便于布置刚性热管的装置。
目前关于热管已有CN204268937U《一种筒状热管散热器》、CN104482794A《内外翅片换热管》、CN104534908A《换热管》、CN104482792A《一种轴对称型交叉内翅片强化换热管》、CN104457363A《一种缠绕管式换热器管束的换热管缠绕工艺》等专利。这些专利都是通过增加刚性结构以增大热管自身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加大散热效率,或采用一次成型技术解决热管的各种安装形式。只通过增加热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不是最理想的增大散热能力解决方案,而通过一次成型的安装工艺也没有办法使热管能够改变安装形式进行二次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热管,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热管的安装与散热难以兼容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热管,包括散热外管以及位于所述散热外管内的散热内管,所述散热内管内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通孔,于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热传递部件,所述散热外管与所述散热内管均由高分子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散热外管与所述散热内管之间具有间隙,且于所述间隙内填充有相变材料。
进一步地,于所述间隙内设置有连接所述散热外管与所述散热内管的若干支撑壁,各所述支撑壁将所述间隙分隔为若干空腔,所述相变材料填充于各所述空腔内。
进一步地,各所述支撑壁均沿所述散热内管与所述散热外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各所述支撑壁均匀间隔设置。
具体地,每一所述空腔沿所述散热外管至所述散热内管的方向呈渐缩状。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外管、所述散热内管以及各所述支撑壁均一体成型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外管与所述散热内管的高分子材料中均添加有石墨烯或者氮化硼。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空腔之间依次连通,所述散热外管上设置有排气口以及相变材料浇注口,且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浇注口均与其中一所述空腔连通。
具体地,密封所述散热内管的所述通孔,所述热传递部件为填充于所述通孔内的相变材料。
具体地,密封所述散热管内管的所述通孔,所述热传递部件为灌注于所述通孔内流动的冷却空气。
具体地,所述散热外管沿蛇形管的方式弯折延伸。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柔性热管中,散热外管与散热内管均采用高分子柔性材料制成,从而使得柔性热管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进而方便柔性热管在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变形安装,非常方便,另外在散热外管与散热内管之间具有间隙,在该间隙空间内填充有相变材料,而在散热内管的通孔内设置有热传递部件,即该热传递部件可将其产生或吸收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内管,而散热内管则可以将热量传递至相变材料,而相变材料通过相变吸收热量,进而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当然还有部分热量可经相变材料传递至散热外管,由散热外管散发至外界,散热效果非常明显,对此采用这种结构的柔性热管不但方便安装,适应各种安装场合,而且散热性能非常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柔性热管以蛇形管的结构延伸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柔性热管应用于光缆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00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能半导体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多效节能板式换热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