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钛及钛合金低成本连轧技术和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397175.5 | 申请日: | 2015-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3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 发明(设计)人: | 常辉;董月成;李峰;崔予文;鲁晓刚;周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1B3/00 | 分类号: | B21B3/00;B21B1/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于小秋 |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钛合金 低成本 技术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钛及钛合金低成本连轧的技术和设备,属于金属材料制备及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钛及钛合金由于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耐高温、无磁等特点,而被作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但由于钛及钛合金材料制备和加工成本较高,而使其不能像钢铁和铝材一样得到大量应用。造成钛及钛合金制造成本较高的原因,除了原材料之外,最主要的是制备和加工过程的成本较高,约占整个钛及钛合金制备成本的60%左右,同时钛加工材利用率低也是造成钛高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降低成本,科技工作者从海绵钛的低成本制造技术,低成本钛合金研究等方面已开展了工作。对于连铸连轧这一在钢铁和铝、铜等工业中已相对较成熟的技术,在钛合金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较少。
1998年,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的H.G.Suzuki等人研究了钛及钛合金的高温加工变形机理及窗口,试图对钛及钛合金的连铸连轧技术的实现可能性提供依据,但并没有开展相关实质性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降低钛及钛合金的制造成本,缩短工艺流程,实现钛及钛合金高效、短流程、低成本化制造而发明了一种钛及钛合金的连轧技术和设备。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钛及钛合金的连续轧制技术,其包括以下步骤:
a、进料:将钛或钛合金铸锭运送到感应加热炉内的出料轨道上;
b、加热:当钛或钛合金铸锭运送到感应加热炉内的出料轨道上时,通过给感应加热炉进行通电利用电磁感应对钛或钛合金铸锭进行加热;
c、保温输送:将步骤a中加热好的纯钛或钛合金铸锭在保温的状态下从感应加热炉输送到轧制机组内;
d、轧制:利用轧制机组对步骤b中保温输送进来的纯钛或钛合金铸锭进行连续轧制;
e、出料:通过导轮组件将连续轧制完成的物料从轧制机组运送到装料架内。进一步:所述的轧制机组为六机架Y型轧制机组,所述的六机架Y型轧制机组又是由棒材连续轧制机组和板材连续轧制机组所组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钛及钛合金的连续轧制设备,包括感应加热炉、轧制机组、导轮组件和装料架,所述的感应加热炉、轧制机组、导轮组件和装料架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所述的感应加热炉内还设置有出料轨道,所述的出料轨道右侧的感应加热炉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的出料口的高度与轧制机组的轧制工位高度相对应,所述导轮的导向工位高度与轧制机组的轧制工位高度相对应,所述的出料轨道上安装有驱动辊。
进一步:所述的轧制机组为两辊轧机,所述的两辊轧机设有两个,所述的左侧两辊轧机中两棍子的间距要大于右侧两辊轧机中两棍子的间距。
又进一步:所述的导轮组件是由三组滚轮依次排列组成,所述的每组滚轮又是由两个滚筒上下相对排列组成,所述的上下两个滚筒之间的间距与右侧两辊轧机中两棍子的间距相同。
再进一步: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的外侧设有保温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感应加热的保温炉和Y型轧制机机组的组合,实现连续轧制的顺利进行,并可实现棒、板材的轧制。
2、对六机架Y型轧机的轧辊进行变化或增加机组的机架数量还可轧制较细的钛及钛合金线材。
3、实现了钛及钛合金圆形坯料或扁形坯料的连续轧制。
4、采用这种技术可有效降低钛及钛合金制备加工成本约2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钛及钛合金的连续轧制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a、进料:将钛或钛合金铸锭运送到感应加热炉内的出料轨道上;
b、加热:当钛或钛合金铸锭运送到感应加热炉内的出料轨道上时,通过给感应加热炉进行通电利用电磁感应对钛或钛合金铸锭进行加热;
c、保温输送:将步骤a中加热好的纯钛或钛合金铸锭在保温的状态下从感应加热炉输送到轧制机组内;
d、轧制:利用轧制机组对步骤b中保温输送进来的纯钛或钛合金铸锭进行连续轧制;
e、出料:通过导轮组件将连续轧制完成的物料从轧制机组运送到装料架内。
上述连续轧制技术中所述的轧制机组为六机架Y型轧制机组,所述的六机架Y型轧制机组又是由棒材连续轧制机组和板材连续轧制机组所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971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