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稀井条件下实钻井与虚拟井联合的薄层厚度预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91166.5 | 申请日: | 2015-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5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城;施泽进;杨海欧;李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王凌飞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条件下 钻井 虚拟 联合 薄层 厚度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源勘探,特别涉及一种稀井条件下实钻井与虚拟井联合的薄层厚度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能源的紧缺,地下能源(即石油、天然气及页岩气)的开采是当下科研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众所周知,地下储备有大量的能源,然而,其分布广,分布不均匀,在开采之前需要对其实施较为精准的勘探及研究,勘探主要采用钻井与地球物理的方式实施。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油气勘探转入精细勘探阶段,对薄油气储层的预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薄储层预测精确了,才能准确地判断该区域的进一步勘探潜力,也即该地块是否具有较为丰厚的能源可供开采。
然而,薄层厚度预测一直是公认的难题之一,在该区域钻设过多的钻井需要耗费较大的资金,使科研及施工单位无法承受。传统的预测方式皆是在钻取少量钻井的情况下,对钻井的数据实施分析及预测,由于钻井数量少,促使分析时的有效的样本点贫乏,预测的结果很难达到精准,使后期的的评价及开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浪费较多的人力及物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勘探早期钻井较少的条件下,增加了有效样本点数,能够明显降低地震薄层预测多解性的方法,能够明显提高薄层预测精度的稀井条件下实钻井与虚拟井联合的薄层厚度预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稀井条件下一种结合实钻井及虚拟井的薄层厚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多尺度地质资料为基础,构建地质模型并开展正演模拟,提取有效虚拟井点样本,开发出一种稀井条件下实钻井与虚拟井联合的薄层地震预测新技术方法,增加了有效样本点数,能够提高薄层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减少多解性。步骤如下:a、根据已有实际钻井的钻测井数据和野外露头测试分析资料,综合微观、中观、宏观的多尺度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与研究区实际地质特征相吻合,并能够反映不同薄层厚度的地质模型;b、将a步骤中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根据正演模拟结果分析薄层厚度和地震属性变化的因果关系,并采用子波精细标定将虚拟钻井与实际钻井中的模拟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一致性匹配;c、利用步骤b中已建立的地质模型和一致性匹配后的正演模拟地震记录为基础,提取模型中不同薄层厚度及模拟地震记录中对应的地震属性,形成虚拟钻井的薄层厚度及分别与薄层厚度相对应的地震属性样本集。再提取实际钻井的薄层厚度及分别与薄层厚度相对应的地震属性样本集,然后将虚拟钻井的样本集与实际钻井的样本集排列组合;d、根据步骤c中的联合样本集进行属性优选,进行储层参数与地震属性的定量关系拟合,建立薄层厚度与地震属性的定量映射关系后,提取实际地震资料的各种属性,通过该映射关系进行薄层厚度的横向预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野外露头岩性、电性、岩石物理测试分析等多尺度资料建立地质模型,并通过正演模拟得出虚拟钻井的数据(薄层厚度及地震属性),再结合实际钻井所获得的数据(薄层厚度及地震属性)分析相应的因果关系,并对虚拟钻井所获得数据与实际钻井的数据实施对比,如若虚拟钻井的数据与实际钻井的数据存在差异,则在正演模拟中对虚拟钻井的数据进行修正,使其与实际钻井的数据相近或一致;其次对虚拟钻井及实际钻井中的数据采用软件制作成样本集,在此过程中,虚拟钻井和实际钻井中的薄层厚度与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地震属性分别对应,并将虚拟钻井及实际钻井的样本集实施组合,此处的组合为排列,如传统的方式在此过程只具有实际钻井的样本集,其样本数量少,对于后续的分析不能够全面的反应出所需薄层厚度的预测,然而,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虚拟钻井的样本集后,促使后续分析的样本集的数量增多,并且虚拟钻井的样本集是通过野外露头岩性、电性、岩石物理性质得出,经过与实际钻井数据之间的校正,其为有效的样本点,能够准确的反应可实施正确分析的样本;最后通过特定数学拟合方法对储层参数与地震属性的定量关系拟合及分析后,便可预测出精准的薄层厚度,为后期的开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开采过程更为顺畅,后期的实际钻井中所获得的能源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避免了由于薄层厚度预测不准而导致的空钻井及钻井后获得少量的能源,节约了科研及施工单位的生产成本,为能源的勘探及开采提供了重要且精确的信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a、b中以多尺度资料建立地质模型并开展正演模拟,模拟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一致性匹配时需通在正演模拟过程中采用的子波以及相关参数要与实际地震资料参数一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处相关参数保持一致后,便可使虚拟钻井的数据与实际钻井的数据保持一致,为虚拟井样本点的提取和提高预测精确度奠定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911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架空线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定位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银基低压触点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