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假捻加工机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386778.5 | 申请日: | 2010-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3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冈田竹弘;山野茂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D02G1/04 | 分类号: | D02G1/04;D02G1/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庞乃媛;黄剑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工 | ||
本申请为中国申请号201010255981.6发明名称为“假捻加工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的假捻加工机。
背景技术
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的假捻加工机一般具有沿从喂纱部分到卷绕装置的纱道从纱线行走方向的上游一侧起依次配置的第1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假捻装置和第2加热装置。作为该假捻加工机的装置的布局,公开过以下几种。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主机体上设置假捻装置和第2加热装置,卷绕装置设置在与主机体隔开作业空间而相对配置的卷绕座上,在作业空间和卷绕座的上方设置第1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并配置了3层卷绕装置的假捻加工机。
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主机体上并列配置卷绕装置和第2加热装置,在与主机体夹着作业空间的位置上设置喂纱部分,从喂纱部分提供来的纱线在作业空间上方行走期间经过第1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及假捻装置然后被送往第2加热装置的假捻加工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25866号公报(图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2-31149号公报(图2)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假捻加工机只有3层卷绕装置,希望在短时间内进行更多卷装的卷绕。因此考虑过增加该假捻加工机的卷绕装置的数量,但是如果单纯沿铅垂方向增加卷绕装置的数量的话,则卷绕座的高度就变高了,如果不增高第1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的位置,纱线在从喂纱辊到第1加热装置之间的弯曲就变大了。如果纱线的弯曲变大的话,则作用在纱线上的应力增大,纱线的品质降低。并且,如果要增加第1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的高度来改变纱线在从喂纱辊到第1加热装置之间的弯曲角的话,则假捻加工机整体的高度增高了,收容假捻加工机的房屋变大,增加了房屋内的空调费用。
并且,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假捻加工机提出了4层卷绕装置的方案,但用卷绕装置进行卷绕时,变成满卷的卷装拿出到与第2加热装置相反一侧的作业空间中。但是,由于生头作业的作业性变差,因此难以确保作业空间内贮存变成满卷的卷装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贮存满卷卷装的空间、能够在短时间内卷绕多个高品质的卷装的假捻加工机。
本发明的假捻加工机具备:喂纱部分;使从上述喂纱部分提供来的纱线行走的多个喂纱辊;卷绕行走的纱线的卷绕装置;以及,沿从上述喂纱部分到上述卷绕装置之间的纱道、从纱线行走方向的上游一侧起依次配置的加热装置、冷却装置、以及假捻装置;上述假捻装置被设置在主机体上,并且上述卷绕装置设置在与上述主机体隔开作业空间而相对配置的卷绕座上;上述作业空间在铅垂方向上不与上述卷绕装置和上述主机体重叠,并且配置有作业通路,生头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通路的上面行走;进而,在上述卷绕座上配置有将从上述喂纱部分提供来的纱线送往上述加热装置的喂纱辊,并且上述加热装置和上述冷却装置被设置在上述作业空间的上方,在铅垂方向上不与上述卷绕装置以及上述喂纱部分重叠;
上述卷绕装置具有卷取络筒机和落纱装置;上述卷取络筒机具有保持卷绕中的纸管或者卷装的摇架、与上述卷绕中的纸管或卷装摩擦接触而使其旋转的卷绕辊、以及进行横动的横动机构;
上述落纱装置具有摇架动作机构、纱线剪断机构、吸气装置、储存器、纸管保持器、纸管供给机构以及生头机构;上述摇架动作机构为了使上述卷装脱离上述卷绕辊并取出而使上述摇架开闭及展开;上述纱线剪断机构剪断连接在取出的上述卷装上的纱线;上述吸气装置吸引并保持被剪断的纱端;上述储存器暂时储存取出的上述卷装;上述纸管保持器蓄存上述纸管;上述纸管供给机构向上述摇架提供上述纸管;上述生头机构将纱线钩挂到被保持在上述摇架上的上述纸管上。
此外,最好是上述加热装置和上述冷却装置仅被设置在上述作业空间的上方。
此外,最好是上述加热装置在纱线行走方向上的长度为1m以下,上述冷却装置在纱线行走方向上的长度为0.6m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未经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67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