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育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86450.3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5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吴阳春;贾仲伟;覃光星;卢鸿;许平震;陶鸣;唐运成;高永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苏豪蚕种有限公司;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朱磊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蚕 血液 型脓病 育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育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全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育种方法,属于动物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在育种早期世代用2龄、4龄连续添食含病毒的桑叶,并结合雌、雄蛾检测病毒多角体,能够快速聚合抗血液型脓病基因,获得全抗单蛾及系统,实现育成蚕品种在关键发育时段的稳定抗病性能。其有益效果是:不仅能够获得高抗性个体,同时实现了对血液型脓病抗性主基因筛选固定和微效基因的筛选固定,筛选到在稚蚕期、壮蚕期及蛹期不同发育阶段抗性表现一致的抗性稳定蚕品种,实现家蚕对血液型脓病的全抗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育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全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育种方法,属于动物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家蚕(Bombyx mori L.)属鳞翅目、蚕蛾科。家蚕起源于我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我国四川、浙江、江苏、广东的养蚕业最为发达,因病毒性疾病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70-80%,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家蚕患此病的后期常流出脓汁,内含大量的多角体病毒,俗称脓病。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多角体的形状不一,多数为四角形、六角形,多角体的大小范围在0.5-15μ之间,一般为2-6μm。病毒粒子为杆状,测定其大小为400×90nm。在病毒粒子的超微结构中,最显著的是在粒子一端具有乳头状突起,认为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装置。家蚕NPV的DNA含量约占病毒粒子的10%左右,在电镜下观察到此双链DNA为松弛环状分子和线形分子,有的线形分子的长度可达10u-36u。并计算出家蚕NPV-DNA的分子量为75×106d。我国各蚕区对家蚕脓病的防治采取了多种措施。①培育抗病性品种,因为蚕的种间和品种间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差异较大,而且此种抵抗力具有遗传性。②改善管理技术和饲料调剂,避免创伤感染,采用药剂预防。③研究化学防治。现有培育抗病性品种的方法有下述2种:
(1)、2龄经口添食病毒法:2龄经口添食一定浓度的核型多角体病毒于桑叶上喂食24小时,72小时后调查死亡率,用半致死浓度指标调查抗病性。这种方法对抗性主基因的筛选固定有一定效果,但病毒浓度在105-109个/毫升仍然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对抗性微效基因筛选固定效果不明显,同时抗性易退化,很难实用化。家蚕对血液型脓病的抗性在整个龄期都处于一种侵袭和防御过程,体液、围食膜、血球细胞等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抵抗和使病毒不活化作用。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而这种生理变化在同一蚕品种的不同时期抗性将表现为一致性或不一致性。同时,病毒在蛹期具有侵染卵巢细胞致使核型多角体病毒垂直传递下代的可能性,致使下代1-2少量死亡,4龄开始爆发血液型脓病的可能性。现有方法选在2龄起蚕添食病毒,代表家蚕幼虫期的抗性水平。但家蚕在幼虫期根据发育快慢主要分2个时期:1-3龄为稚蚕期,发育较缓慢;4-5龄壮蚕期,生长发育快速。2个时期的生理变化极大,造成抗病在稚蚕期与壮蚕期发生显著变化。经试验调查,2龄起蚕添食病毒全抗单蛾,继续在4龄添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死亡,最大死亡率将超过50%以上,因此现有方法选在2龄起蚕添食病毒,只能代表在1-3龄稚蚕期抗病水平,不能代表家蚕整个幼虫期的抗性水平,更不能代表蛹期对病毒的抵御侵染,避免垂直传递的水平。用108个/毫升以上病毒浓度添食下筛选,这种方法能够保证抗性主基因的导入与纯合,在筛选过程中丢失了抗性微效基因,致使育成蚕品种在107个/毫升病毒浓度甚至更低浓度仍有5%左右的死亡率,难以培育出全抗血液型脓病蚕品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苏豪蚕种有限公司;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科技大学;江苏苏豪蚕种有限公司;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64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蚕茧削口机
- 下一篇:水产养殖中优质饵料生物摇蚊幼虫的高产高效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