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热导率的分析和分类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85338.8 | 申请日: | 2015-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2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 发明(设计)人: | 郑金成;任飞;李晓军;程浩;王惠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电极 材料 热导率 分析 分类 方法 |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热导率的分析和分类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锂离子浓度的变化从x=0~1,0表示材料中没有锂离子,1表示电极材料是没有缺陷的电极材料,中间值表示处于两种状态之间,中间值越大,锂离子的浓度越大;锂离子浓度从0变化到Xim时,定义为结构类型I;从Xim变化到Xmp时,定义为结构类型II;从Xmp变化到1时,定义为结构类型III;在不同结构类型下,计算出材料在锂离子整个变化过程中相应的热导率;找出不同结构类型的交叉点Xim、Xmp,定义一个结合结构类型,取出相应锂离子浓度段所对应的热导率,获得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导率与x的关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热导率的分析和分类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日本的Sony公司研发出了锂离子电池,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种电池不仅容量大,而且可以反复使用,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设备和储能设备中,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动汽车等。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对锂离子电池不仅在量上有了更大的需求,同时也对电池的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使用寿命长等等。但是,这样高质量的电池却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发生了爆炸。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与电极材料的热导率息息相关,但是鲜有电极材料热导率的研究。
经实验和理论发现,当锂离子电池在工作时,主要是正极材料中锂离子拖出或者嵌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极材料会形成一定的缺陷,不同的缺陷种类,对热导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目前影响材料热导率的缺陷类型主要有点缺陷(point defect)、错位(disorder)、质量无序(mass disorder)等类型。针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这样的物质,由于锂离子的变化范围非常大,因此中间存在不同的缺陷类型,导致了其与热导率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文献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038/ncomms5035中,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LixCoO2进行的热导率进行测量,虽然从实验上得到了x的变化与该材料热导率的关系,遗憾的是,只针对特定的锂离子组分范围(x=0.65~1)做了研究,仅给出离散的数据点,对于更大范围的组分(x从0变化到0.65)尚未涉及。此外,没有给出计算材料热导率与组分关系的方法。但是,锂离子的安全性和寿命问题的研究需要了解锂离子电极材料热导率与组分的数值关系。目前国际上未见相关报道。
综上,一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热导率分析方法亟待提出,以便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快速、有效得到该材料的热导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组分的变化,通过对电极材料的热导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分类,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热导率的分析和分类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锂离子浓度的变化从x=0~1,0表示材料中没有锂离子,1表示电极材料是没有缺陷的电极材料,中间值表示处于两种状态之间,中间值越大,锂离子的浓度越大;
2)锂离子浓度从0变到1的过程中,当浓度从0变化到Xim时,定义这个浓度段为结构类型I;
3)锂离子浓度从Xim变化到Xmp时,定义这个浓度段为结构类型II;
4)锂离子浓度从Xmp变化到1时,定义这个浓度段为结构类型III;
5)在不同的结构类型下,计算出材料在锂离子整个变化过程中相应的热导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53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