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高温加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77728.0 | 申请日: | 2015-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3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 发明(设计)人: | 卢庆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力新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1/00 | 分类号: | F22B1/00;F22B31/00;F24H1/00;F24H9/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100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高温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或蒸汽发热技术领域,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快速高温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不论是在工业、商业(大饭堂、商业厨房)还是日常生活均需要使用蒸汽,现有生产蒸汽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常规直接将水烧开到100℃产生不超过100℃的水蒸气,另一种是通过有压力的锅炉,利用高温高压将水加热得到100℃以上的高温蒸汽,若利用高温高压将水变成374.15℃的极高温蒸汽,必须在22.129MPa(相当于221.29个标准大气压或221.29公斤/平方厘米的压力)的高压环境下才能达到,不但高压危险,而且容易产生水垢,导致另一因素的爆炸风险,况且再高的压强,蒸汽温度也不会再上升,这是现有加热技术能达到的水蒸气的最高临界温度。本装置完全突破现有的水蒸汽加热技术,体积小,产汽量大,蒸汽温度高。在没有加压的环境下,几分钟内即可直接将水加热到350℃以上,不锈钢管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压力要求,通过选用不同厚度和不同特性的不锈钢管,管内能耐压10MPa以上。而且由于装置的特殊性,利用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具有自动清除水垢的功能,既安全节能,又快速高效,是替代锅炉的理想产品。
以工业为例,在纺织印染行业利用蒸汽对织物染色和后整理;以商业为例,宾馆、洗浴中心和餐饮行业均以蒸汽作为热源进行加热;以日常生活为例,利用蒸汽供暖,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节能快速高温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快速高温加热装置,包括受热体、燃烧器以及支架,所述的支架通过中间层板分隔有上层和下层,所述的中间层板中心设有连通上下层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热体设于上层的,所述的燃烧器设于下层,所述的受热体为铸铝组合体,内设有不锈钢管,所述的不锈钢管以螺旋盘绕方式形成中空塔形结构,上方设有进水口,下方设有蒸汽出口,外层设有保温棉,内层设有塔形锈钢拉伸内杯。
上述的一种快速高温加热装置中,所述的燃气式燃烧器为圆形管状结构,一端为密封端,另一端为然气入口,管内外侧设有多个出火小孔。
上述的一种快速高温加热装置中,所述的塔形不锈钢拉伸内杯顶端设有风门。
上述的一种快速高温加热装置中,所述的不锈钢管内壁为螺旋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受热体的不锈钢管螺旋盘绕成塔形并铸铝成型,有足够长的水管路径将燃烧器产生的热量吸收近95%,排出的废气温度与常温差不多;将进水口设于上方,燃烧的热气往上升的过程中,受热体内壁充分受热,里面的铸铝体可以迅速将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不锈钢管,从而将管里的水迅速加热直至产生高温蒸汽;燃烧的热气到塔形顶部已经基本完全吸收,最大限度减少热量损失。通过调节进水量和火力的大小,实现将水加热到所需温度,也可以将水加热到300℃以上的高温蒸汽,比传统加热方式热转化效率更高;不锈钢管内壁的特殊结构,有效解决水垢的积聚,就算有水垢积聚,也会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自动脱落并排出管外;冷水从上端进入,在往下流动的过程中直接被加热成热水或高温蒸汽,且不存水不存汽,没有锅炉所存在的危险性。而且燃烧器可选择使用燃气式或燃油式进行加热,适合在不同气候及不同环境中使用;鉴于本装置结构的特殊性,技术完全突破了传统热水器和高温蒸汽发生器以及锅炉的加热方式,达到多个十分理想的目的:
快速、高温、节能、无压力、自动清除水垢、无需储水、也无需储汽,用途非常广泛,除了可以替代传统锅炉外,还可以应用于厨房蒸煮,餐具清洁消毒,医疗美容消毒,桑拿及工业领域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燃烧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力新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力新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77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