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热解气化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377503.5 | 申请日: | 2015-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7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 发明(设计)人: | 赵庆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益阳市永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57/10;C10B47/30 |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和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5 | 代理人: | 王培苓 |
| 地址: | 413099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解气 化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生物质废弃物处理方法(炊事、焚烧、露天堆积)不仅造成生物质资源的低效率利用,而且产生的废烟气严重污染了环境。近年来,生物质废弃资源的合理加工再利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竹木加工企业目前使用生物质气化装置将如竹木屑、刨花等生物质物质通过粉碎、供干、炭化、成型压制后制成成品木炭供烧烤、炊事使用。但目前这类企业所使用的生物质气化装置在燃烧过程中因设备原因,往往燃料燃烧不完全,热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装置,以克服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装置,包括进料绞龙装置、烘干炉、气化炉、出料绞龙装置、出料输出装置、燃烧室、保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炉为两个并排排列的立式锥体烘干炉,两立式锥体烘干炉上端均与进料绞龙装置连接,下端均通过出料绞龙装置与位于保温室内的气化炉连接;所述气化炉包括筒体、导热管、挡板和导向板,筒体内壁对称分布有挡板,挡板两侧设有导向板,导向板与筒体相连;筒体内部设置两根相互交叉连通的导热管,导热管的两端头分别穿过筒体的上壁和下壁与保温室贯通;气化炉热解炭化后的物料经与气化炉连接的出料输出装置冷却后出料;气化炉热解炭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经气体输送管道和引风机吹入到燃烧室配氧燃烧;燃烧室产生的高温热气一路经管道输送到保温室,从保温室出来的余热进入余热传送管道经引风机和阀门分别输送到两立式锥体烘干炉;从燃烧室出来的高温热气另一路经另一管道配风输送到其它需要热源的地方。
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气化炉筒体内设置两根相互交叉连通的导热管、挡板和导向板,增加了气化炉内的受热面积,提高了生物质物料在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改善了气化炉热解炭化的功效;气化炉位于保温室内,使位于气化炉筒体内的物料受热更均匀,气化炉热解炭化过程更稳定,提高了受热率,防止热量流失;采用两并排排列的立式锥体烘干炉烘干物料,可选择性的轮流或同时烘干物料,灵活性更强,烘干效率更高;燃烧室、气化炉和烘干炉之间实现了热能循环利用,热效率更高,更环保;生物质热解气化装置剩余热气可经管道配风送到其它需要热源的地方,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避免任意排放而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气化炉筒体内导热管、导向板和挡板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装置,包括进料绞龙装置1、烘干炉2、气化炉3、出料绞龙装置4、出料输出装置5、燃烧室6、保温室7,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炉2为两个并排排列的立式锥体烘干炉,两立式锥体烘干炉上端均与进料绞龙装置1连接,下端均通过出料绞龙装置4与位于保温室7内的气化炉3连接。进料绞龙装置1、出料绞龙装置4和出料输出装置5均为现有技术,包括物料传送带和传送带动力带动机构。物料如竹木屑或其它破碎过的生物质物料(厚度≤5mm)经进料绞龙装置1进入立式锥体烘干炉烘干,烘干后的物料经出料绞龙装置4送入气化炉3热解炭化。所述气化炉3包括筒体8、导热管9、挡板10和导向板11,筒体8内壁对称分布有挡板10,筒体8内壁可以对称分布有2块挡板10,挡板10两侧设有导向板11,导向板11与筒体8相连。导向板11的作用是控制筒体8内物料的运转方向,使其翻转的更加均匀,而挡板10主要起缓冲作用,减缓物料的运转速度。筒体8内部设置两根相互交叉连通的导热管9,导热管9的两端头分别穿过筒体8的上壁和下壁与保温室7贯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益阳市永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益阳市永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75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