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交换系统的架构方法及数据交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74761.8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2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安;叶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931 | 分类号: | H04L12/9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林桐苒;曲鹏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交换 系统 架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交换系统的架构方法及数据交换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设置多块主板,在每块主板上设置至少一颗CPU;设置至少一块背板,所述CPU包含光通信口,将每颗CPU的光通信口分别连接到背板;设置数据交换板卡,将数据交换板卡连接到背板上与每个连接到背板的CPU的光通信口进行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高速、高效的数据交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尤指一种数据交换系统的架构方法及数据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服务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服务器分成塔式、机架式和刀片式服务器三种类型。塔式服务器是见得最多的,它的外形及结构都与普通的PC机差不多,只是体积稍大一些,其外形尺寸并无统一标准。机架服务器实际上是工业标准化下的产品,其外观按照统一标准来设计,配合机柜统一使用,以满足企业的服务器密集部署需求。刀片服务器是指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可插装多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实现高可用和高密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服务器实现的数据交换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由于中央处理器(CPU)及交换系统的限制,服务器的交换速率一直不能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交换系统的架构方法及数据交换系统,能够提高数据交换的速率。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交换系统的架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多块主板,在每块主板上设置至少一颗CPU;
设置至少一块背板,所述CPU包含光通信口,将每颗CPU的光通信口分别连接到背板;
设置数据交换板卡,将数据交换板卡连接到背板上与每个连接到背板的CPU的光通信口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CPU的光通信口为第一光通信口;
所述将每颗CPU的光通信口分别连接到背板,包括:将每颗CPU的第一光通信口直接连接到背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CPU的光通信口为第二光通信口;
所述将每颗CPU的光通信口分别连接到背板,包括:将每颗CPU的第二光通信口通过数据转换卡连接到背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CPU的光通信口包括第一光通信口和第二光通信口;
所述将每颗CPU的光通信口分别连接到背板,包括:将每颗CPU的第一光通信口直接连接到背板上,将每颗CPU的第二光通信口通过数据转换卡连接到背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通信口为光纤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通信口为PCIE口,所述数据转换卡将PCIE数据转换为光纤数据。
进一步地,一种数据交换系统,包括:多块主板、至少一块背板以及数据交换板卡,其中:
在每块主板上设置至少一颗CPU,所述CPU包含光通信口,每颗CPU的光通信口分别连接到背板;
所述数据交换板卡连接到背板上与每个连接到背板的CPU的光通信口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CPU的光通信口为第一光通信口,每颗CPU的第一光通信口直接连接到背板上;或者,
所述CPU的光通信口为第二光通信口,每颗CPU的第二光通信口通过数据转换卡连接到背板上;或者,
所述CPU的光通信口包括第一光通信口和第二光通信口,每颗CPU的第一光通信口直接连接到背板上,每颗CPU的第二光通信口通过数据转换卡连接到背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通信口为光纤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未经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47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抑制干扰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路由器中数据路由的方法及路由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