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塔底液压插针破碎无尘放灰装置及其应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69750.0 | 申请日: | 201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0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闫君忠;邵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7/06 | 分类号: | B65G67/06;B65G69/14;B65G69/18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破碎 无尘放灰 装置 及其 应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冶炼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放灰装置,特别是一种塔底液压插针破碎无尘放灰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金属冶炼技术领域,2×180m2脱硫在生产过程中,脱硫剂CaO与水混合生产Ca(OH)2在脱硫塔内与高温烟气中S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主要成分为CaSO4、CaSO3、CaCO3的脱硫灰,大部分脱硫灰随烟气进入布袋除尘器,成粉状收集下来,其中有部分尺寸较大,较重的会直接掉到脱硫塔下部料仓内,成为散状塔底灰。另外有部分混合物黏结在硫塔塔壁上,形成板结料。1、当工况发生变化(如进口压力变化等),板结料就有可能崩塌;2、黏结料越积越厚,达到一定程度后,当黏结料的重量大于它的粘接力时,黏结料就会崩塌散落到脱硫塔底料仓。需要定期安排卡车将塔底灰外运,一天大概外运灰25吨。
脱硫塔底的插板为800×800电液插板阀,当板结料块的单体或积压尺寸大于插板尺寸时,板结料块会卡在脱硫塔下料口,导致脱硫塔底外运灰无法外运,必须人工将板结料块捣碎,才能继续放料。由于脱硫板结料块(CaSO4、CaSO3和CaCO3组成混合物)结构致密,坚硬,人工破碎劳动强度及大,耗费时间很长,每月产生大量的劳务费用。每次清料时,由于松散塔底料颗粒很小,而放料是落差较大,放灰时扬尘特别大,特别时在有风的情况下,粉尘能飘到很远地方,污染了附近的环境。由于捣料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经常会因为捣料的不及时导致脱硫塔底料仓仓满后通过脱硫塔出口烟道进入后道工序布袋除尘器。大块捣除尘器后经常会将除尘器卸料装置星型卸灰阀卡死,影响了脱硫正常运行,另外大块将外运气体输送管道堵塞。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塔底液压插针破碎无尘放灰装置及其应用方法,本发明解决了脱硫塔底大块堵下料口的问题,降低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环境,节约劳务费用,为脱硫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塔底液压插针破碎无尘放灰装置,包括漏斗形脱硫塔料仓,以及底部液压插板,底部液压插板为对称设置的双向插板,底部液压插板上方设有平插针,平插针为双向四排插针,双向四排插针为两边各对称设有两排插针,平插针上方连接脱硫塔料仓的底部出口,脱硫塔料仓的侧壁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倾斜的斜插针,斜插针与脱硫塔料仓侧壁所夹锐角为15-75°;
底部液压插板下方设有塔底除尘罩,塔底除尘罩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除尘管道和第二除尘管道,第一除尘管道和第二除尘管道分别连接脱硫塔的入口烟道和出口烟道,入口烟道和出口烟道的连接处的负压值分别设置为-500Pa和-2000Pa。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述双向插板的尺寸为1200mm×1200mm。
前述双向四排插针的高度为300mm,插针和插针之间垂直距离为50mm,插针长度为600mm。
前述斜插针安装位置与平插针设置位置的垂直距离为800mm。
前述斜插针是长度为1m,直径为20mm的液压插针。
前述第一除尘管道和第二除尘管道的直径为500mm。
进一步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塔底液压插针破碎无尘放灰装置的应用方法,方法具体如下:
(一)将设有双向插板的底部液压插板的上方安装双向四排插针,且两边对称设有各两排插针,并在脱硫塔料仓的侧壁上对称安装两个倾斜的液压插针;
(二)放灰装置工作时,当塔底有大块堵下料口时,将卡车停在下料口处,通知中控室将两台增加风机风门开到100%,提高第一除尘管道和第二除尘管道的负压;
(三)将底部液压插板的阀口关闭,再将两边各两排插针插入脱硫塔料仓底部的内部,反复操作3次,将堆积在脱硫塔料仓底的大块破碎;
(四)将插针收回后,打开底部液压插板排料,循环上述操作,直到将塔底灰放尽为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97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