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培育蓝莓早期定型组培商品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66117.6 | 申请日: | 201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5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吴丽芳;杨春梅;阮继伟;汪国鲜;单芹丽;曹桦;李绅崇;屈云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玉溪云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31/00;A01H4/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53113 | 代理人: | 康珉 |
地址: | 650205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培育 蓝莓 早期 定型 商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蓝莓组培快繁和组培苗的早期定型方法。
背景技术
蓝莓(VacciniumSpp)是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多年生灌木小浆果,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免疫力和缓解视疲劳等功效,被誉为‘超级水果’。
我国对蓝莓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我国野生蓝莓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开展资源调查、繁殖、加工及功效等的研究。90年代后,辽宁、山东等地开始引进国外商业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并进行组培和扦插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近几年蓝莓规模化种植迅速发展,全国从北到南的种植区域和数量快速增加,对种苗的需求量也迅猛增加。但采用扦插繁殖中需要大量插条,对母株及产量影响大,而且繁殖效率低、根系发育不良、植株退化快,在规模化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少。
目前主要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蓝莓种苗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但仍存在因组培材料污染和腋芽死亡严重而导致的进种效率低、无菌体系难建立,瓶内生根和育苗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从苗期到结果期较长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组培技术存在的进种时因组培材料污染和腋芽死亡严重导致的进种效率低,瓶内诱导生根时间长,生根率低,育苗周期长,以及组培苗出圃后还需进行整形和定型、出圃种苗质量不均匀,种苗生产成本高等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快速培育蓝莓早期定型组培商品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组培材料田间预处理
母株新梢长到10~15cm时,抹去顶芽,待顶芽下部1~2个腋芽膨大,形成纺锤形的饱满腋芽时,切取带有该纺锤形饱满腋芽的节段为组培材料;
(2)分离腋芽的两步消毒
第一步消毒:将(1)所切取的组培材料清洗后,在质量分数为0.2%的氯化汞溶液中消毒20~25分钟;
第二步消毒:将经第一步消毒的组培材料上的纺锤形腋芽切下作为分离腋芽,并在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消毒5~8分钟,再用无菌水漂洗后用于接种;
(3)分离腋芽的诱导培养
将步骤(2)经消毒的分离腋芽接种在装有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诱导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3~26℃,光照强度2000~3000LX,光照时间8小时;所述诱导培养基为改良WPM+TDZ 2.0~2.5mg/L+IBA 0.3~0.5mg/L+琼脂7g/L+白糖20g/L,pH值为5.0;
(4)继代增殖培养
将经步骤(3)诱导培养获得的不定芽切成1.5~2.0cm节段或切成具1~3个不定芽的小块,接种在继代增殖培养基中继代增殖培养,继代增殖培养条件为:温度23~26℃,光照强度2000~3000LX,光照时间8小时,继代周期为35~45天/次,所述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WPM+TDZ 1.0~2.0mg/L+KT0.2~0.5mg/L+IAA 0.2~0.3mg/L+琼脂7g/L+白糖20g/L,pH值为5.0;
(5)瓶苗第一次移栽
步骤(4)所述继代增殖培养30~35天后,将瓶盖密封的培养瓶搬到用遮光率为60%的遮阳网覆盖的育苗大棚内驯化10~15天后,取出培养瓶内的苗并剪成2.5~3.5cm的小段,所述小段基部蘸生根液后,扦插到装有混合基质的穴盘孔内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条件为:扦插后的前10天,在穴盘上方搭盖两层遮光率为50%的遮阳网,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10天后,穴盘上方改为一层遮光率为50%的遮阳网,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扦插苗发根后去除遮阳网、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整个生根培养期间,育苗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0~30℃;所述生根液配方为:IAA 0.4g/L+NAA0.2g/L;所述混合基质由草炭与珍珠岩按9:1的体积比混合而成,且混合基质的pH为5.0~5.5;
(6)生根苗第二次移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玉溪云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玉溪云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61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性物含量高的蛹虫草子实体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甘草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