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库分层泄洪排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51112.6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50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孙昕;吴铮;张海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8/04 | 分类号: | E02B8/04;E02B8/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55 ***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库 分层 泄洪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库淤积控制领域,涉及一种水库淤积泥沙排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浑水在水库内垂向分层流动规律的水库分层泄洪排沙装置。
背景技术:
世界上水越来越紧缺,水库正逐渐成为大多数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但泥沙淤积几乎是每座水库面临的棘手问题。一方面,泥沙淤积会使水库的有效库容减少,世界水库库容每年平均损失45亿立方米,约为总库容的0.64%;而我国水库年淤积损失率为世界之最,高出世界平均值2~3倍,如长江三峡水库自开始蓄水至2010年底,干流库区共淤积泥沙4.67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泥沙还携带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污染水库水质。
水库中的泥沙80%以上是在汛期随入库水流进入水库的,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入库水流的流量和含沙量会因暴雨强度和时间而不同,入库水流的密度也因为含有大量泥沙而大于水库中原来水体的密度,入库水流的流量和密度的不同会使它在水库中以不同的形式运动,可能在水库的表层、中层或底层运动。如果不及时排除汛期含沙量高的入库水流,部分浑水就会流在大坝处返流到水库内部,逐渐导致浑水在整个水库内流动,水库水就会变浑浊、水质变差,使自来水厂水处理的难度和费用增加,影响饮用水安全;同时入库水流中的泥沙还会在水库中淤积,造成很大的水库库容损失,使水库的功能和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汛期排沙是解决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技术方法,目前涉及水库泄洪排沙装置都只在大坝旁边的底部设置一个泄洪口,但此种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浑水在水库水深方向是分层流动的,具体的流动位置与水库入流的流量和泥沙的含量有关。暴雨条件不同,引起入库水流的流量和密度不同,从而使得浑水在水库内会在表层、中层或底层流动,对应的专业术语分别叫表层流、间层流或潜流,而一个泄洪口使得水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能及时地排除入库,部分浑水就会流在大坝处返流到水库内部,逐渐导致浑水在整个水库内流动,造成泥沙在水库内不断淤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泄洪排沙装置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浑水在水库内垂向分层流动规律的水库分层泄洪排沙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水库分层泄洪排沙装置,包括纵向截面呈U型的坝体,该坝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以及连接两个侧壁底部的连接段,在靠近水库一侧的侧壁上自上而下依次开设有三个泄洪口,三个自上而下设置的泄洪口处分别设置有表层泄洪闸、中层泄洪闸和底层泄洪闸;在远离水库一侧的侧壁底部开设有底部出水口,底部出水口处设置有出水闸。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三个泄洪口和底层出水口外侧分别安装有表层泄洪闸滑槽、中层泄洪闸滑槽、底层泄洪闸滑槽和出水闸滑槽。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表层泄洪闸滑槽、中层泄洪闸滑槽、底层泄洪闸滑槽和出水闸滑槽的顶端均焊接钢制牛耳,牛耳通过钢丝绳与设置在坝体顶端的卷扬机相连。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表层泄洪闸滑槽、中层泄洪闸滑槽、底层泄洪闸滑槽和出水闸滑槽均采用钢材制成。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坝体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分层泄洪排沙装置通过泄洪口与水库水体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巧妙地将分层泄洪排沙装置的泄洪口设置在水库的表层、中层、底层位置,根据浑水的存在区域,就近开启泄洪口,及时排除浑水、避免浑水中的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
2、让分层泄洪排沙装置通过泄洪口与水库水体连通,汛期泄洪时开启出水闸,让含有泥沙的浑水从就近的泄洪口进入装置,以淹没水流的形式流出装置至水库外部,有效避免了下泄水流对装置底部的巨大冲击,使装置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
3、进一步的,分层泄洪排沙装置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泄洪闸和出水闸及其支持滑槽均采用钢制,坚固耐用。
4、进一步的,闸门采用钢丝绳与卷扬机相连,开启和关闭闸门方便、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立面图;
图2为本发明左侧面图;
图3为本发明右侧面图;
图4为不同入流条件下模型水库出水口处最大浊度所在位置图;
图5为汛期水库内浑水流动及分层泄洪排沙装置示意图。
其中:1、表层泄洪闸;2、中层泄洪闸;3、底层泄洪闸;4、连接段;5、出水闸;6、侧壁;7、泄洪口;8、钢丝绳;9、表层泄洪闸滑槽;10、中层泄洪闸滑槽;11、底层泄洪闸滑槽;12、出水闸滑槽;13、底部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11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WIFI控制的电动车位锁
- 下一篇:电容式拉力传感器过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