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断线修复单元的线放电加工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49568.9 | 申请日: | 2015-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26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 发明(设计)人: | 入江章太;平贺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3H1/00 | 分类号: | B23H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范胜杰;文志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断线 修复 单元 放电 加工 | ||
具有断线修复单元的线放电加工机具有芯固定结束位置存储单元,其存储在当前正在进行加工的加工形状中基于芯固定功能的加工屑的附着和堆积动作已结束的位置中的最新加工的附着和堆积动作的芯固定结束位置,并且具备断线修复单元,其在断线位置和芯固定结束位置之间,执行自动接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断线修复单元的线放电加工机,在线放电加工机中,在使用将芯固定在被加工物上的功能(以下称为芯固定功能)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发生线电极断线,进行修复该线电极断线的断线修复动作时,当线电极在加工路径上后退的过程中到达芯固定部分时无法接线,因此一边监视芯固定部的位置一边进行断线修复动作。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了具有各种芯固定功能的线放电加工机。芯固定功能是进行芯固定加工的功能,是利用线放电加工机中的线电极的成分粒子向被加工物的附着现象,使由线电极的成分粒子构成的附着物在被加工物的加工槽中堆积从而将芯与被加工物固定的功能。
通过击打等对通过上述附着物而固定在被加工物上的芯施加外力,由此能够将其从被加工物上去除,因此能够省略目前那样在加工形状中设置切除残留部并进行放电加工,在加工结束后再度对切除残留部进行放电加工从而将芯切除的工序,能够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在此,关于芯固定功能,使用加工被加工物的NC程序来进行说明。图8是通过NC程序的指令使芯固定功能动作时的程序例子。设为通过NC程序的指令使线放电加工机的芯固定功能动作。把使芯固定功能动作的指令代码设为M100,使芯固定距离为2mm。
当执行图8所示的程序例(O0100)时,加工结果成为图9。图9表示通过NC程序的指令使芯固定功能动作时的加工结果的例子。从加工开始孔41开始对被加工物40进行加工,线电极加工通过程序指令的加工路径42,形成加工槽43。
当通过块N104以及块N107指令了M100时,芯固定功能成为有效,一边使附着物堆积一边使加工行进。将该附着物堆积的部分称为芯固定部45。芯固定部45成为通过附着物填埋了加工槽的状态。
当在芯固定功能有效的状态下加工行进了2mm时,芯固定功能成为无效,再次一边形成加工槽一边使加工行进。在块N111程序结束。此时,通过芯固定部45将被加工物40与芯44固定。
可以通过榔头进行敲击等对芯44施加外力,从而将其去除。目前如图10所示,进行在加工形状中设置切除残留部51进行放电加工,在之后工序再次对切除残留部51进行放电加工来切除芯44的作业,但是因为能够省略该工序,所以能够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在此,考虑在使用线放电加工机的芯保持功能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产生了断线时。图11说明使用芯固定功能时的断线修复。在断线位置47线电极断线,为了在自动接线位置进行接线在加工路径上逆行(参照符号50的箭头)。在没有形成芯固定部45时,从断线位置47开始在加工路径上如符号50a所示那样逆行至自动接线位置48来进行接线动作,在接线后沿着加工路径移动到断线位置47后重新开始加工。
关于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断线时,自动修复断线并重新开始加工的功能,提出了各种方案。图12A、B、C表示现有的断线修复单元的断线修复。
提出了如图12A所示,(1)返回加工开始孔对线电极进行自动接线,在加工路径上直到线电极断线的位置(以下称为断线位置)沿着加工路径返回到断线位置,从线电极的断线位置重新开始放电加工;如图12B所示,在线电极的断线位置与发生了线电极断线的加工块的开始点的中间位置对线电极进行自动接线,沿着加工路径返回到断线位置从线电极的断线位置重新开始放电加工;如图12C所示,移动到以断线位置为中心描绘的半径的圆与加工路径的交点中的最新加工的位置进行自动接线,沿着加工路径返回到断线位置,从线电极的断线位置重新开始放电加工等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在进行了自动接线后,沿着加工路径返回到断线位置,从线电极的断线位置开始重新开始放电加工。
对于公开了具备芯固定功能的放电加工机的技术的专利文献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发那科株式会社,未经发那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95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