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传动与作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49054.3 | 申请日: | 2015-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48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孙保群;周坤鹏;何龙;卞锦;姜明亮;张书同;陆军;黄帅;涂波涛;夏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23/12 | 分类号: | F16D23/1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离合器 传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车辆变速传动系统中的离合器传动与作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传动与作动机构。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车辆变速传动系统中的关键功能模块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结合或中断车辆的动力传动。现代车辆的变速传动系统中,大量采用摩擦式离合器。按照离合器的使用数量,车辆变速传动系统可分为单离合器系统、多离合器系统和双离合器系统等。
单离合器变速传动系统仅使用一个离合器来控制动力结合与中断,变速换挡通过定轴式齿轴型变速机构实现,多应用于手动变速系统或半自动变速系统,其特点是离合器模块及变速传动系统整体结构简单、作动操作简便、传动效率高、技术工艺成熟、制造成本低、应用广泛,但因其结构上的特点使得车辆在变速换挡过程中需要中断动力,容易形成换挡冲击,难以实现全自动换挡操作,换挡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造成系统零部件损坏,对驾驶员换挡操作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多离合器变速传动系统使用多个离合器,通过独立或组合使用不同的离合器控制动力的结合与中断实现换挡变速,典型应用有手动电液控制动力换挡变速器(EHTS)、电液控制旋转轴式自动变速器(EHFA-AT)和电液控制定轴式自动变速器等(EHRA-AT)等。这类系统的特点是,由于使用了多个离合器,通过对不同离合器的选择性使用可实现换挡过程中不中断动力传动,能够方便、平顺地进行换挡变速,减小或完全避免换挡冲击,并且操作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变速控制。由于使用了多个离合器、并且需要采用电液伺服控制模块进行手动或自动换挡变速控制,使得系统总体结构复杂、零部件加工难度较大、制造成本高,使用过程中液压系统会消耗较多能量、系统整体效率相对较低。
双离合器变速系统利用两个相互独立的离合器形成两条动力传动路径,其换挡变速机构类似单离合器变速传动系统,通过两个离合器的交替使用,分别控制不同挡位的动力结合与中断,容易实现自动变速控制,因此,此类系统既具有单离合器系统变速机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传动效率高等特点,又具有多离合器系统操作简单、换挡平顺等特点,同时,双离合器系统与单离合器系统相比,可以实现变速过程中的挡位预置(预先挂挡)和挡位滞退(完成换挡后再摘除前一挡位),便于实现自动变速,与多离合器系统相比,变速换挡机构和电液控制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传动效率高,因此,近年来在车辆、尤其是乘用车上不断得到应用。
双离合器模块是双离合器变速传动系统中的关键模块,按照布置方式,双离合器在系统中有同轴径向布置和同轴轴向布置两种结构形式。同轴径向结构是两个直径大小不等的离合器沿径向内外布置,同轴轴向结构是两个直径相等或相近的离合器沿轴向布置。由于两种不同布置的结构特点,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双离合器模块在结构参数、适用传递的扭矩范围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制造商生产的径向布置和轴向布置的双离合器,对应的传动与作动机构皆为针对各自双离合器的具体结构布置进行专门设计,虽各具特点,但不能互相替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传动与作动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双离合器变速传动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传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可实现自动变速等特点,同时将同一种作动机构应用于径向布置和轴向布置两种不同结构型式的双离合器模块,以适应汽车零部件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传动与作动机构包括传动输出组件、第一作动机构组件和第二作动机构组件;
所述传动输出组件包括第一输出轴1、第一滚针轴承2、第二滚针轴承3、第二输出轴4和导向毂11;所述第一输出轴1为中间带有台阶的实心轴,所述第一滚针轴承2和所述第二滚针轴承3分别由第一输出轴1的台阶两侧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上;所述第二输出轴4为套筒轴,第二输出轴4的外圆面上固设有导向毂11;第一输出轴1、第一滚针轴承2和第二滚针轴承3同轴插设于第二输出轴4的套筒内且第一输出轴1相对于第二输出轴4可自由转动;所述导向毂11为辐盘毂,导向毂11的内圆处设有2个以上轴向贯通的导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90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