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泥生态转化床及利用生物方式将污泥转化为生物质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45808.8 | 申请日: | 2015-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0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迎春;张博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迎春 |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00 | 代理人: | 刘茵 |
| 地址: | 10002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生态 转化 利用 生物 方式 为生 物质 方法 | ||
1.一种污泥生态转化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池体(107)、种植层(102)、承托层(103)、转化介质层(104)、防渗层(106)、配泥系统、排空花管(202)和转化床植物(101);
防渗层(106)铺设在池体(107)底面和侧壁表面;
池体(107)内由下至上依次铺设转化介质层(104)、承托层(103)和种植层(102);
转化介质层(104)包括白云母和辅助介质,其中,白云母占总重量的10%~15%,辅助介质为生物陶粒、沸石、石灰石、砾石、火山岩中的一种或多种;
配泥系统包括布泥花管(304),该布泥花管铺设在转化介质层(104);
承托层(103)由碎石组成;
种植层(102)由粗砂和种植土组成;转化床植物(101)种植在种植层(102);
排空花管(202)铺设在池体(107)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生态转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106)为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或防水毯,在防渗层(106)与转化介质层(104)之间设置厚度为30mm~50mm的粉砂保护层(10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生态转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介质层(104)的厚度为500~1500mm,白云母与辅助介质的粒径均为10~5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生态转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层(103)的厚度为200~500mm,碎石的粒径为4~8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生态转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102)的厚度为200mm~300mm,粗砂和种植土的体积比为1∶1~2∶1。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生态转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床植物为柳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生态转化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床植物为白杞柳。
8.一种利用生物方式将污泥转化为生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应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生态转化床,将含水率≥90%的污泥通过配泥系统注射入污泥生态转化床的转化介质层(104),通过转化介质、微生物和转化床植物根系的吸收、吸附及表面生物膜的生化作用净化后,污泥中的有机物、氮、磷及其它污染物质被吸收降解,最终转化为转化床植物组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转化床表面负荷为40~80kg干污泥/(m2·年),水力停留时间为30-120天。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床植物为白杞柳时,其初始种植密度为4~8株/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迎春,未经王迎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580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