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42260.1 | 申请日: | 2015-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4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 发明(设计)人: | 夏世斌;谢起航;刘琪;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3/1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气压 裂返排 废水 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液罐,所述原液罐的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混凝沉淀单元的进口相连,所述混凝沉淀单元的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臭氧氧化单元的进口相连,所述臭氧氧化单元的出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调节池的进口相连,所述调节池的出口通过第四连接管与微滤膜过滤单元的第一进口相连,所述微滤膜过滤单元的第一出口连接第一排放管,微滤膜过滤单元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五连接管与集液罐的进口相连,所述集液罐的出口通过第六连接管与微滤膜过滤单元的第二出口相连,微滤膜过滤单元包括微滤膜过滤柱、PTFE中空纤维微滤膜和端盖,所述微滤膜过滤柱为圆柱筒体结构,PTFE中空纤维微滤膜设于微滤膜过滤柱的空腔中,微滤膜过滤柱顶部开口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底部与微滤膜过滤柱间隙配合相连,连接管顶部与所述端盖螺纹连接,所述PTFE中空纤维微滤膜为“U”型结构,PTFE中空纤维微滤膜的开口端的端头通过树脂浇铸包封于连接管内腔中;所述第一进口、第一出口设于微滤膜过滤柱的下部,所述第二出口设于端盖的中心位置。
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单元为混凝沉淀池,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泥口,混凝沉淀池内设有搅拌器和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沿进液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药泵和第一水泵,所述第一加药泵通过管道与絮凝剂罐体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氧化单元包括臭氧反应池,所述臭氧反应池中设有第二液位计,臭氧反应池的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头,所述微孔曝气头通过管路与臭氧发生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二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内设有第三液位计,所述第四连接管上设有第三水泵,所述第六连接管上沿进液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加药泵和第四水泵,第二加药泵通过管道与反冲洗药剂罐体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液位计、第二液位计和第三液位计的输出端相连,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第四水泵、第一加药泵、第二加药泵的控制开关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药剂为盐酸或氢氧化纳或次氯酸钠。
8.采用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所述PLC控制器启动所述第一水泵和第一加药泵,将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和絮凝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输送进所述混凝沉淀池内,当达到设定液位值后PLC控制器关闭第一水泵和第一加药泵,通过所述搅拌器进行搅拌,然后打开所述排泥口将杂质排出,混凝池内的液位下降后,PLC控制器再次启动第一水泵和第一加药泵进液;
2)PLC控制器启动所述第二水泵,将混凝沉淀池的出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输送进所述臭氧反应池中,当达到设定液位值后PLC控制器关闭第二水泵,用输入臭氧进行曝气处理,通过PLC控制器控制第二水泵的流量,使混凝沉淀池的出水在臭氧反应池中的停留时间为10~30分钟,然后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将臭氧反应池的出水输送进所述调节池中;
3)当调节池内液位达到设定值后,PLC控制器启动所述第三水泵,将调节池的出水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管输送进所述微滤膜过滤柱中,通过所述PTFE中空纤维微滤膜进行过滤分离处理,过滤后的出水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管输送进所述集液罐中,剩余的浓缩液通过所述第一排放管排出进行固化处理;
4)当PTFE中空纤维微滤膜的通过量低于设定值时,PLC控制器启动所述第四水泵和第二加药泵,将过滤后的出水和反冲洗药剂输送进微滤膜过滤柱中进行反冲洗处理,反冲洗后的浓缩液通过第一排放管排出进行固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226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叉车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方法





